該書為元陳桱撰編年體通史,凡二十四卷,敘述時間自盤古至高辛氏之上古史,至南宋覆亡止。是書為續(xù)朱熹《通鑒綱目》而作,開明人以正統(tǒng)論改編《宋史》之先河,在明代前期受到高度肯定。《四庫提要》亦贊其云:“自《通鑒綱目》以后,繼而作者,實始于桱。其后王宗汶、薛應旂等,雖遞有增修,而才識卒亦無以相勝。”該書始作于元順帝至正十年(一
“北學”特指中國北方以“經(jīng)世實學、兼收并蓄、厚重古樸、慷慨節(jié)義”為特征的燕趙之學。本選題以整理與北學相關的珍稀文獻,進而弘揚燕趙之學術思想為宗旨。王余佑是清初北學的中堅人物,著述宏富,有多種著作傳世!侗睂W珍稀文獻叢刊·第一輯》系統(tǒng)整理了王余佑的珍稀文獻四種,包括:《甲申集》,遼寧圖書館藏稿抄本;《五公山人集》,國家圖
金毓黻(1887—1962),活躍中國史學界30余年,于史學、文學、小學、金石、文獻、考古、歷史地理等諸門學科都有著精深的造詣,代表作為《東北通史》《渤海國志長編》《宋遼金史》《中國史學史》和《靜晤室日記》。最值得推舉的是歷40年而不輟撰寫的550余萬字的《靜晤室日記》,堪稱文史寶庫、日記杰作和學術巨著。金毓黻留給后人
《史記》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的經(jīng)典,如何讀懂經(jīng)典,或者說如何讓經(jīng)典好讀?張大可教授可謂用了畢生精力。張教授通過對《史記》的研究,結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閱讀的經(jīng)驗,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記全本注譯》。 這套《史記全本注譯》從內(nèi)容上有如下特點: 一、《史記全本注譯》的內(nèi)容構成 在今本《史記》基礎上獨立創(chuàng)作,增加了緒
《中國地方志隱逸文獻匯纂(附卓行傳)》全套共16冊,隱逸是中國文化的特產(chǎn)。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將隱士列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征。“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鄙w隱士之多寡,成為衡量政治至善程度的標桿。而夷齊,既是后世隱逸之風的濫觴,也是后代遺民追儀的典范。是以,隱士,成了解讀中國文化內(nèi)在基因的密碼,也成為把握中國
《史記:歸有光評點本》是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的珍貴評點版本,由歸有光、方苞明清兩位著名散文家精心評點而成。本書據(jù)光緒二年正月武昌張氏刊本影印。書中不僅保留了《史記》的原文,更融入了歸有光和方苞兩位大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到見解。兩位通過詳實的評語,對《史記》的敘事方式、人物刻畫、歷史事件等進行了深入剖析,為讀者揭示了《
《中國精神文化大典》是俄羅斯近些年漢學研究集大成之作,共六卷。其《藝術卷》由八個部分組成,甲部:概論,乙部:建筑,丙部:造型藝術與美學思想,丁部:工藝美術與工藝品,戊部:音樂、舞蹈、戲劇、雜技和電影,己部:程式類藝術,庚部:俄羅斯的中國藝術研究,辛部:詞條。全書通過這八大部分對中國藝術和藝術文化進行全方位解讀,反映了當
《中國精神文化大典》是俄羅斯近些年漢學研究集大成之作,共六卷。其《科學·技術和軍事思想·衛(wèi)生和教育卷》由甲部概論、乙部詞條兩大部分構成。甲部對“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特點”“工具科學”“天象學”“物理學”“音樂聲學”“關于地球的科學”“方法論科學”“數(shù)學”“天象學”“天文學”“物理學”“音樂學”“地質學與鄰近學科”“工程思想”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的《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nèi)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白⑨尅痹敱M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
《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收集整理海內(nèi)外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獻,由歷代史籍、近現(xiàn)代文獻、歷史檔案、民間譜牒、民間文書、西洋文獻等八個分編組成,每個分編均匯編大量的珍稀史料,其中孤本、海外回歸文獻等占有較大比重。叢書極具史料價值、學術價值,推進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學術研究,從多個層面為國家制定方針政策提供史實依據(j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