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琴書集成(一函十二冊)》底本藏在臺北故宮,是個孤本。查阜西先生編《古琴集成》時因為找不到底本沒有收入!队罉非贂桑ㄒ缓䞍裕肥浅蓵诿饔罉纺觊g,是一本集大成的古琴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為大陸首次出版。
1930年梅蘭芳訪問美國演出,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引起很大反響的事件。當時,不僅是歐美的戲劇界,包括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革新派,都把歐美寫實主義的戲劇奉為正宗的、完美無缺的戲劇形式。當美國的觀眾和戲劇家看到從東方來的中國京劇演員梅蘭芳的表演后,驚呆了。他們簡直不敢相信,梅蘭芳在有限的舞臺上,通過載歌載舞的表演,給觀眾以
驪靬和平柱楹聯(lián)作品集(上下)(精)
崔如琢大觀 第十卷
本書從鍛鐵的歷史起源追溯至今,讓我們對鍛造藝術(shù)、鍛鐵行業(yè)以及手工技藝的歷史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鐵的應用,在不同類型的大型建筑作品的建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如此,鐵藝在空間的裝飾陳設上同樣舉足輕重,使建筑物更為舒適和宜居。鐵藝制品無論從實用性還是美學角度,都滿足了人們的主觀需求,如今世界范圍內(nèi)都掀起了鐵藝復興的潮流。
《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調(diào),又稱“梵唄”,專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贊唱佛、菩薩之頌歌。明永樂年間,成祖搜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各類佛曲名目,編成書冊,刊行于世,張掖大佛寺所藏《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即是。
本書收錄楊曉陽絲綢之路近三十年創(chuàng)作的各階段代表作品三百二十余幅,包括寫生、主題畫、重彩、水墨四個內(nèi)容。充分展示了藝術(shù)家的風格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
《敬勝齋法帖(套裝1-4冊)》是乾隆二十年摹刻的乾隆皇帝御筆叢帖,全帙四十卷,卷一至卷四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為乾隆御制詩,卷十三至卷二十為乾隆手書經(jīng)書及古人詩文,卷二十一至四十卷為乾隆臨摹古人書法之作。流行于世者甚少,境內(nèi)只有較少量叢帖傳世。中國書店自海外購得此帖,為宮內(nèi)所藏舊物,內(nèi)府亮墨精拓,黃綾夾板經(jīng)折裝。我社為
《明宮冠服儀仗圖》內(nèi)有手繪彩圖318幅,其中冠服圖233幅,祭器圖1幅,大射圖28幅,儀仗圖56幅。本書是有關(guān)明代初年冠服儀仗等圖像資料最為全面、詳盡的古籍,既補充了《大明集禮》載黑白線圖之色彩,又增補了《大明會典》中所缺少附圖的后妃禮、常服的全套彩圖。
《飛鴻堂印譜》是汪啟淑精心輯錄家藏古銅印以及當時一百數(shù)十家印人篆刻而成。此譜共分四集,每集一函,一函四冊,每冊收兩卷,每頁錄二印至四印,附注釋文。收錄每印皆經(jīng)汪氏與諸同好虛心商榷,方始奏,故編輯印譜時間前后約有三十余年。是書成于1776年,共收錄印數(shù)約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