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由三十四篇游記組成,附名人詩一百六十一首。此書將當時濟南的風景名勝逐一考察后如實著錄。記述以泉、湖、山等為主要內容,兼及中山公園、民政廳花園、省立民眾教育館、省圖書館、閔子祠、小清河等。關于泉水的描寫,有《濟南七十二泉記》,以及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古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南珍珠泉、任泉等的游記十篇。
佛教造像是五臺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五臺山歷史遺存實際,本書所收錄“塑像”,主要指包括泥質彩繪及木雕、石雕、夾苧等其它材質在內的三維寺院造像。本書分:唐宋金元卷、明清民國卷兩冊,共收錄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五臺山有代表性及重要遺產價值的塑像圖1140幅左右,所匯存塑像每尊像除有其正面高清圖外,一部分塑
《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圖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的整理與研究》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共同編纂。該書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數(shù)萬件涉及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歷史的珍貴檔案中,甄選檔案400余組進行深入解讀,梳理重要歷史節(jié)點和相關史實,配以相關輿圖、文物、歷史圖
從清末改理藩院為理藩部,民國伊始成立蒙藏事務局,再到后來的蒙藏委員會,清政府及民國黨政機關設立了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相應機構。對邊疆地區(qū)施政,既有省制區(qū)劃的調整,又有民族上層人士利用。較有特色的是著眼于培養(yǎng)人才的邊疆教育、了解邊情的邊疆調查以及邊疆政策制訂等等,這些在鞏固中國邊疆過程中留下深遠影響。 近年來民國邊疆施政
本書采用志記、述、表、錄、圖等題材,記錄鄂城區(qū)境的地名地情。內容包括:總編、城鎮(zhèn)街巷、交通運輸水電設施、自然地理實體、名勝古跡紀念地、專業(yè)部門、地域特色品牌、地名藝文、地名管理等。
本書是關于“禹貢圖”文獻的影印本,為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研究專項課題:“《禹貢》圖”集成與研究暨數(shù)據庫建設(19VJX029)的階段性成果。內容主要涉及宋至民國期間國內及域外有關禹貢學著述和相關史籍、地志中與禹貢圖相關的文獻一百七十二種,“禹貢圖”1300余幅,相關圖表1100多頁。本書將“禹貢
中國古史研究,源遠流長,其中地理是研究中重要部分之一。地理考據盛于清而肇于宋,清儒重考據之用,故各式考略、補釋,屢見不鮮。清朝輿地之學,發(fā)展已臻古代輿地學之盛,當無疑議:清朝地理學典籍,無論研究思路、方法,或純論地理思想,均對古代地理學有繼承、發(fā)展之功。有清一代學人,既以釋地、考訂、紀實之作,大量增補正史闕略之地理志書
《東晉南北朝輿地表》約成書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紀年為經,以朝代為緯,考訂了從晉惠帝太安二年(303)至隋煬帝大業(yè)四年(608),共計306年間,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時期的輿地沿革。全書廣征博引,鉤稽毫發(fā),窮極幼眇,可稱杰構,是一部頗為實用的歷史地理工具書。該
《南京城墻檔案》是“十三五”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fā)項目,本套叢書總共有4冊,本冊《城墻的修繕與堵塞》是其中的一本。本冊圖書主要揀選了其中有關于城墻的修繕與堵塞的內容,主要分四個時段的內容,分別是1930年以前國民政府市工務局關于拆除舊王府城墻的布告、拆除太平門至神策門一段城墻的情況,1931年-1933年修繕水西門和其
本書為“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叢書中的一本,全書主要介紹了在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過程中,對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破壞,其中又重點介紹了汪偽統(tǒng)治區(qū)的教育情況。本書共有七章,分別是“日軍侵華及其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破壞”“日偽教育政策與行政管理”“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留日教育”“中國人民反奴化教育斗爭”。本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