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黃牧甫印譜三種以及相關研究論文三篇,反映了黃牧甫篆刻嬗變軌跡的輪廓和關鍵節(jié)點。分別為早歲贈友的《牧甫臨摹印章四屏》;李尹桑藏的《牧甫印存》;容庚藏的剪貼本《牧甫印稿》;以及精華薈萃增補黃牧甫年譜。
《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由陳振濂先生主編,擬分三編出版,總量預計在150—200種之間,基本涵蓋國內外珍稀印譜。每編各分專輯漸次推出,每輯10—12種,采用通代混編的方式。每輯均含古銅印譜、明清名人印譜、近代學術印譜三大類,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譜。選取印譜時,注重原譜的文獻價值。所選印譜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刪減,以存真貌
本書為吳隱所輯印學論著集,共計17種44卷,包括《印史》一卷、《印說》一卷、《印談》一卷、《摹印秘論》一卷、《印典》八卷、《篆刻針度》八卷、《印學集成》一卷、《云莊印話》一卷、《歷朝印識》四卷、《寶印集》六卷、《摹印述》一卷、《摹印傳燈》一卷、《多野齋印說》一卷、《續(xù)語堂論印匯錄》一卷、《三十五舉?庇洝芬痪、《葉氏印
飛鴻堂印譜(二函十冊):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第一編第四輯
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二函十二冊):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第一編第一輯
書法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歷代書法名家輩出,所刻碑帖無數(shù)。為了滿足廣大書法愛好者臨摹、欣賞傳統(tǒng)名碑的需求,我們從漢碑中精選出《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張遷碑》《西狹頌》《三老諱字忌日記》《景君碑》《曹全碑》等10種漢代著名碑刻。漢人的書風是淳樸古拙的,所謂流美與漢人無緣,博
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石室十三經等,后蜀廣政元年(938年)開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間刻成,是儒家經典十三經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彌足珍貴,明代以后逐漸散佚,至清乾隆年間唯《詩》《周禮》《三傳》殘本流傳于各家之手。民國初,劉體乾致力搜集,得《周禮》卷九、卷十、卷十二,《左傳》卷十五、卷二十,《公羊》卷二,《穀梁》卷六、卷八、卷
《石鼓文》為我國傳世最早的石刻文字,內容系用四言詩形式記述東周秦國君游獵之事,字屬大篆范疇。由于鐫刻在十個形如鼓形的石上,因名“石鼓文”,也稱“獵碣”。唐初發(fā)現(xiàn)于陜西天興(今陜西鳳翔)三畤原,千余年來幾經遷徙,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原七百余字,因歷代捶拓、搬運、風化等原因,現(xiàn)存二百七十余字。《石鼓文》不僅有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