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底本為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刻,清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書業(yè)堂重修本《玉茗堂四種傳奇》,玉茗堂是湯顯祖的書齋名,臨川是其籍貫,而這四種傳奇中又都有描寫夢境的情節(jié),故又名《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本書所收四種傳奇具體為《牡丹亭還魂記》《邯鄲夢》《紫釵記》和《南柯記》,四劇各二卷,共八卷。概括
宣卷卷本整理。宣卷始于宋元時期,是繼承唐代佛教講經說法的傳統(tǒng)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形式。本項目收錄并整理點校了蘇州勝浦地區(qū)宣卷卷本140多種,整理宣卷曲譜20多個,還收錄宣卷流程、宣卷藝人、勝浦宣卷相關論文等內容。本書整理點校的宣卷作品,大多為民國以前的版本,幾乎收錄了勝浦宣卷所有的卷本和曲譜。勝浦的傳統(tǒng)宣卷唱本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朱元璋斬婿;法門寺(前本);法門寺(后本);周仁回府;孫安動本;忠保國;四進士(前本);四進士(后本);假金牌;陳三兩告狀;藥茶記;一捧雪;祥麟鏡(前本)等。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下河東;下南唐(前本);下南唐(后本);萬里侯;楊八姐游春;金沙灘;兩狼山;四郎探母;吳天塔;五臺會兄;奪三關;告御狀;楊八姐盜刀等。
本書在內容上承接《古本戲曲叢刊十集》,計劃收入1840-1949年間的傳奇雜劇劇作。近代發(fā)表和著錄的傳奇雜劇,目前能夠確認劇名的大約有五、六百種之多,其中大部分能夠在專集、報刊上找到原著。本書第一次將近代編撰的傳奇雜劇全部搜集整理,影印出版,完整展示了近代傳奇雜劇的內容、風貌,也體現了近代時期傳統(tǒng)戲曲創(chuàng)作的新特點,從中
雜劇是散曲和戲劇相結合的產物,內容繼承了民間文學的現實主義特色,又兼有文藝性,雅俗共具,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有清一代,雜劇也經歷了清初的雅正卓然;到雍乾全盛時期,乃名家輩出;降至同光時代,劇作雖然眾多,可是題材陳舊,處于逐漸衰落的過程。而雜劇的體制,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最終出現了傳奇、雜劇打破藩籬,逐漸合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研究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胡仁·烏力格爾,擬出版《胡仁·烏力格爾經典作品集:封神演義》六卷本!斗馍裱萘x》于19世紀被譯成蒙古文之后,主要通過文人的直接閱讀和胡爾奇的傳播等兩種途徑,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廣為流傳。本套書演述者希日布用優(yōu)美的曲調、優(yōu)雅的演唱風格,對《封神演義》進行演述,共計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chuàng)作的南戲,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作品。此劇敘寫東漢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共四十二出,結構完整巧妙,語言典雅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fā)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結合的作品。本次據浙江圖書館所藏明刻本《琵琶記
本書共6卷,約300萬字,每卷收錄10個粵劇劇本,共60個劇本,所選劇本多為名劇或保留劇目,創(chuàng)作排演的劇目均為上演場次較多、深受觀眾所喜愛、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具有傳承價值、不少曾獲得文華獎、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及廣東省藝術節(jié)劇目一等獎等多個國家及省級獎項。其中,《搜書院》《關漢卿》《山鄉(xiāng)風云》《柳毅傳
本書將今天能夠見到的民國時期傳奇雜劇,加以搜集、整理與出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填補雜劇歷史空白的價值,對于撰寫完整的中國傳奇雜劇發(fā)展通史,探討新文學背景下古典戲曲的命運,考察傳奇雜劇發(fā)展與消亡對當下戲曲發(fā)展的借鑒,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民國時期傳奇雜劇全編的整理、出版,實為一項惠及學界的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