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賜直隸諸臣法書》,原題“恩賜直隸文武大小諸臣御制法書”,八卷,凡38帖。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前后,康熙皇帝為治理河患,興修水利,在幾次南巡中臨寫唐太宗、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諸帖,分別賜與以直隸巡撫李光地為首的直隸大小文武官員二十八人。后刻有李光地、朝琦刻帖并敬呈康熙帝御覽
《欽定夢墨樓法帖》清康雍時期書法家陳奕禧所做。陳奕禧在清康雍時期書法上的地位及其影響頗為顯赫,有“用筆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當代,海內翕然”之譽,人們以其香泉之號將其書體稱為“香泉體”。《夢墨樓法帖》為陳奕禧諸帖之一種,帖名取自陳奕禧的藏書處“夢墨樓”。由于陳奕禧在清康雍時期的影響,再加之過去與胤禛的交往,所以清雍正
本書是清代畫冊。作者張寶好游山水與作畫,遍訪前人遺跡,以次臨摹,《泛槎圖》即是他一生遍游華夏名山大川的圖記,前后共得六集,收圖103幅。書中有其所邀名家題跋題詠,共三百余篇為本書增色不少,本書不僅僅是板畫圖籍,也是可以玩賞各種書法的一部叢帖。
本書分《文獻集》《作品集》上下篇,總結了貴州版畫100年的發(fā)展歷史。重點展現(xiàn)了貴州版畫各歷史階段的突出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貴州美術現(xiàn)象、版畫教育、采訪記錄等內容,是貴州省內第一本系統(tǒng)梳理、總結、展示貴州版畫100年來發(fā)展歷史和成就的圖書。貴州版畫有著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20世紀80年代新中國版畫史上的第二個創(chuàng)
本書收吳昌碩早年(22歲至27歲)刻印原拓本,是吳昌碩生平最早的一部自鈐印譜,風格與后期所見大為不同。
本套書包括:新黔風·尋跡山河:劉一意、新黔風·尋跡山河:李雨桓、新黔風·尋跡山河:袁海、新黔風·尋跡山河:傅斌、新黔風·尋跡山河:王錦霞、新黔風·尋跡山河:王富紅、新黔風·尋跡山河:趙曉林、新黔風·尋跡山河:馬暢、新黔風·尋跡山河:夏仕勇。
本書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擴編項目之《明畫全集》第十六卷嘉興畫派卷的第二冊,內容一仍“大系”原有體例,分為“圖版”“作品說明”“參考文獻”“索引”四個板塊!皥D版”共收錄海內外博物館藏嘉興畫派畫家項圣謨、陳嘉言等的繪畫作品近48件,各有全圖和局部圖若干,系統(tǒng)而全面地反映了各位畫家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全貌及經典作品:各作品內
《中國畫院志》的編撰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起動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系列研究項目之一,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研究工程。中國自隋唐起有宮廷畫家,五代有皇家畫院雛形,到宋代建立宮廷畫院,南宋為畫院發(fā)展的鼎盛期,為中國畫留下大批不朽名作,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座高峰。此后的元明清,畫院或類似機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號壯暮翁,江蘇常州人。是鼎足當代,集詩書畫創(chuàng)作、考證、鑒定、研究等于一身的世所公認的大家。陳佩秋(1923—2020),生于昆明,祖籍河南南陽,字健碧。陳佩秋的作品渾然天成,用工筆雙勾,賦以重彩,在藝術技巧和藝術境界上把工筆花鳥推到了新的高度。本書收錄謝稚柳、陳
本書由著名版畫史學家齊鳳閣教授主編,用原樣影印的形式,將國家圖書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個人收藏家等所藏的民國時期的新興版畫文獻進行集中整理和再版,共匯輯相關文獻200余種(不含單幅作品),內容包括魯迅有關版畫信札、魯迅編印的版畫集,以及民國時期出版的版畫期刊、版畫技法理論著述、個人版畫作品集、版畫作品合集、木刻連環(huán)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