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古籍文獻選輯和點校著作,是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項目“歷史文獻中的重慶”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書點校和輯錄的對象為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和史部中的相關文獻資料,對此類文獻中涉及重慶的相關史料進行了分類、點校和系統(tǒng)的整理。
《昌邑文獻集成》是一部關于昌邑區(qū)域歷史、文化、文學、武術、民俗、縣志、方志、家譜等方面的典籍集成。這部文獻集成包括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涵蓋了昌邑區(qū)域諸多學術領域的學者、家族等傳世典籍,對于發(fā)掘昌邑地區(qū)歷史文化厚重底蘊和賡續(xù)文脈傳承具有重要出版價值和文獻史料價值。
本書輯錄的檔案文件,都逐一翻譯成漢文,原則上保持原書的編排秩序,每一冊分滿文本和漢譯本,將滿文本與漢譯本對照,方便專家學者們的使用和研究。本書的時間跨度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閏九月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內(nèi)容涉及廣泛,包括清代新疆地區(qū)的職官、軍務、民政、司法等十六個方面,是十分珍貴的檔案史料。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五十卷,首末各一卷,書前扉頁牌記為“光緒戊戌(1898)孟夏開雕次年仲夏成書”。書前有儲家藻序、徐致靖序,又有凡例、縣圖等。卷一為方輿圖、營建圖,卷二為沿革表,卷三為職官表,卷四為選舉表,卷五至卷十九為列傳,卷二十至卷二十九為輿地志,卷三十至卷三十二為食貨志志,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建置志,卷三十
《儋州舊志》(全四冊),包含明代(萬歷)年《儋州志(萬歷)》清代(康熙)年《儋州志(康熙)》和民國《儋縣志(民國上冊)》《儋縣志(民國下冊)》四冊內(nèi)容。作為早期的儋州地方志書,在留存儋州歷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儋州志(萬歷)》于明代萬歷年間由曾邦泰等纂修而成,是儋州現(xiàn)存的第一部志書,本次整理重印,以書目文獻出版社《
密云位于北京東北部,自古以來地瘠民貧,但是此處山關險要,拱衛(wèi)京師,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清朝建立以來,密云成為皇帝去關外狩獵、祭祖、避暑的必經(jīng)之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密云縣一直具有良好的修志傳統(tǒng),此前有萬歷、康熙、雍正三朝都修有縣志。但自雍正元年(1723)修志以來,直到光緒七年(1881)一百五十多年間無志。《【光緒
本書根據(jù)1985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清實錄》輯錄而成,收錄了其中關于清代甘肅省中今甘肅、青海兩省的史料,并用簡化字加以校勘、標點。
《清代黑龍江戶口檔案選編》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黑龍江將軍衙門全宗檔案反映了黑龍江地區(qū)軍事、交通、郵電、外交、社會風情民俗等方面情況及一些重大事件,其中戶籍類檔案數(shù)量龐大,內(nèi)容豐富!肚宕邶埥瓚艨跈n案選編》統(tǒng)計旗丁戶口、遷移旗戶等文件,有盛京、蓋州、金州、義州、鳳凰城、熊岳、岫巖等處旗丁移駐雙城!肚
《嶺南文化辭典》是一部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出嶺南文化的綜合性大型工具書。本辭典選取了非常具有嶺南特色、文化內(nèi)涵和傳承價值的名詞術語、概念范疇來設置條目,以便力求凸顯嶺南區(qū)域文化特色。本辭典條目設置主要遵循了主題性原則、名詞性原則、單義性原則、簡明通用原則等原則。根據(jù)內(nèi)容分類編排,共有二十大類。每大類之首設概述條目,下分
黃河文獻是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見證,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充分挖掘海外黃河文獻,從歷史維度、文明互鑒視角探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向世界展現(xiàn)黃河文化與中國精神。本項目以海外黃河文獻的搜集整理為核心,探討海外留存的黃河文獻,整體總結其文獻價值與文化價值,以期揭示黃河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與精神特質(zhì)。本叢書收錄海外黃河文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