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對涪陵燦爛悠久的文明做了輯錄。 該志依《乾隆涪州志》增補并續(xù)纂嘉慶、道光數(shù)十年間事而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涪州州署刻。志中就有對涪陵榨菜的文字記載。本書據(jù)原貌影印制成線裝二函十冊,是仿真方志影印收藏的。
《涪乘啟新》又名《涪州小學鄉(xiāng)土地理》,三卷。鄒憲章主修,賀守典、熊鴻謨等編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陡⒊藛⑿隆肥窃诋敃r學堂改章、科舉已廢的背景下為初等小學堂編寫的一本鄉(xiāng)土志蒙學教材!陡⒊藛⑿隆贩值乩、政治、風俗3門98課。雖然每門都較為簡潔,但總體來說,就是一本簡潔、適合大眾閱讀的地方志書。本次按照原貌影
本書共九十八卷,內容囊括星野、方輿、國紀、藩封、田土、戶口、方產、建置、秩官、貢賦、徭役、兵防、水利、學校、風俗、選舉等。
本書共一百七十二卷,分為輿地、建置、經政、學校、武備、祥異、藝文、金石、職官、人物十志,記錄了湖北地區(qū)從商周時期直至清末的山川地理形勢變遷、行政建置變遷、經濟社會、風俗人情、文化教育、歷史人物等各方面的歷史。
本志分星野、輿圖、沿革、疆域、山川、關隘、城池、戶口、田賦、水利、學校、軍政、祀典、世紀、藩封、職官、選舉、名宦、鄉(xiāng)賢、人物、忠臣、孝子、義士、烈女、風俗、古跡等類目。
為《江蘇歷代方志全書》之一種。包括《正德淮安府志》《天啟淮安府志》《乾隆山陽縣志》《乾隆山陽志遺》《咸豐清河縣志》《康熙安東縣志》等36種縣志,共計30冊。主要記述了歷代淮安府、州、縣所轄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各方面的詳細資料。
太倉地方舊志影印。本書為記述劉河一地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的地方舊志。劉河鎮(zhèn),今作瀏河鎮(zhèn),位于江蘇省太倉市東部。此志共分發(fā)源、水利、創(chuàng)始、形勢、盛衰、人物、古跡、節(jié)孝、街巷、災異、土產、俗談、奇事、宦跡十四類。劉河鎮(zhèn)因劉河之屢開屢塞,歷經盛衰,故金氏特裒輯歷代史料,編為本書。金端表熱心地方水利,故本書對劉河的淤塞、疏通情況
本書探討蜀府建筑群的文化內涵。如職責上以勤政堂為代表;治國理論上以忠孝為核心,以理學為根本;以書舍眾多來實施并倡導文教之風;以耕讀軒等耕讀文化來夯實國家基礎;以雅致小景來陶冶性情;還有以藥房、葵心軒、守泉軒等為代表專門針對臣屬的功能性建筑。顯示蜀府一系試圖以壯麗的蜀府建筑為載體,將明蜀王在西南地區(qū)藩屏帝室的責任和注重自
《清代川邊康藏史料輯注(套裝共5冊)》輯錄了清代后期川邊(康藏)所發(fā)生的對中國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改土歸流、趙爾豐平定巴塘變亂等。除輯錄《巴塘志略》《巴塘鹽井鄉(xiāng)土志》《西康建省記》《西康圖經》等文獻典籍外,還收錄了當時的外交往來書札等原始資料,是研究康藏歷史地理和文化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此為《中國海疆舊方志(增編)》第八輯,繼續(xù)收集整理浙江沿海地區(qū)地方志二十六種,其中包括宋、元、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底本,最后成書八十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