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戲曲·湖南花鼓戲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漢族戲曲藝術。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shù)孛耖g音樂營養(yǎng),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龍江劇是中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在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黑龍江漢族地方戲曲之一。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xié)作區(qū)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要發(fā)展東北地方戲曲后,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為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豐富、發(fā)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為龍江劇。
五音戲源于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傳于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yōu)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由于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后由于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yè)的戲曲團體承續(xù)下來,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
越調是河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陜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fā)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后,再重新回到舞臺來演唱
《中國京劇史料編年(1740-1949)》為京劇史料集,引用文獻近100種,約457萬字,分為15卷(16開),以時間為序編排。本書系編年體例,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止于1949年(1949年因資料稀少且凌亂,未摘錄),含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7朝及中華民國時期,共200余年。本書所收錄內容以
本書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京劇百部經典外譯系列》工程中第六輯。本輯包含刺王僚、羅成叫關、趙氏孤兒(上中下)、祭塔以及一冊《京劇藝術概述》。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京劇藝術的發(fā)展歷史、藝術特點、行當與流派、音樂和聲腔、聲韻和念白、服裝、化妝、道具舞臺、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識。全面、系統(tǒng)、立體的延續(xù)記錄戲曲藝
本書是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推出的大型話劇文獻匯編,收錄民國時期(兼收清末)具有重要資料價值的話劇雜志161種,影印出版。編者在書前為每種雜志撰寫了內容提要,介紹出版源流,方便讀者利用。本書前言由中國話劇歷史與理論研究會會長、原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所所長田本相先生撰寫,對中國現(xiàn)代話劇雜志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與研究。這是一
本書以原版影印的方式全面收錄了民國時期刊印的中國戲曲史著25種,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周貽白《中國戲劇史》、盧前《明清戲曲史》《中國戲劇概論》等等,且所選書目均是民國初版。本書作為民國戲曲學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本書通過著名昆曲藝術家柯軍先生與戲迷少年陸誠的對談,講述了《夜奔》《沉江》《對刀布戰(zhàn)》《別母亂箭》《酒樓》《望鄉(xiāng)》《告雁》《指路闖界》《胡判》《云陽法場》《生寤》11折昆劇的臺前幕后故事,包括劇情鑒賞、表演闡述、師輩傳承等,配以每一折的服裝照及別具特色的昆曲畫和柯軍書寫的曲牌。本書的裝幀形態(tài)別致,超薄藝術紙印刷,較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