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社“中華民國史史料”系列出版物。內容包括民國元年《中華民國公報》,民國十六年至民國三十七年《交通公報》,民國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八年《外交部公報》,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三十七年《教育部公報》,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三十四年《財政部公報》,民國初年南方政府《陸海空大元帥大本營公報》,以及《中國外交年鑒》等民國檔案。
縣志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chǎn)等的專書,以翔實的資料保存歷史并服務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本書稿根據(jù)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影印。全書共十卷,卷首一卷,記載了永寧的歷史沿革、疆域、山川、學校、藝文等,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縣志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物、物產(chǎn)等的專書。本書稿根據(jù)民國二十六年(1937)刊本影印。書稿共八卷,包括歷史沿革、大事記、疆域、水利、物產(chǎn)等,記錄了寧岡縣的歷史發(fā)展,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書稿共11卷,收錄了1927年至1937年間,聯(lián)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及其東方書記處、政治書記處等關于中國問題的會議記錄和電報以及斯大林、布哈林等領導的講話資料。涉及聯(lián)共(布)和共產(chǎn)國際在制定和實行蘇維埃運動方針初期的對華政策的各個方面。
《中國內地一瞥:在絲茶產(chǎn)區(qū)的一次旅行期間所見》,由英國來華傳教士麥都思所作。1845年春,他喬裝游歷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絲茶產(chǎn)地了解情況,并將沿途的所見所識寫作成書,書中包括許多地圖、版畫以及一些蠶桑生產(chǎn)器具的插圖。本書后由上海最早的現(xiàn)代出版社墨海書館出版。
《清朝探事》是日本江戶時代最為流行的有關清朝知識的問答書。該書是江戶時代中期的儒學者荻生北溪通過深見有鄰對赴日清人朱佩章關于清朝政治、地理、歷史、風俗、文化等的詢問記錄。 《新潟新繁昌記》是清人王治本在旅居日本期間撰寫的新潟見聞記,包括當?shù)氐牡乩、風俗、水利、宗教等內容。 《琉客譚記》是18世紀末日人赤崎楨干記載的
本書由通州區(qū)文委和通州區(qū)圖書館聯(lián)合輯錄、整理而成,它第一次對各類歷史文獻中有關通州的史料做了全面輯錄和匯總整理,匯編成《史籍·方志》《兩朝通州志》《河運·漕運》《實錄·諸書》《燕行錄中的通州》《碑拓·藝文》等十冊,是迄今為止有關通州的歷史文獻的最全面的合集。
《同光之際的地方社會與政治》首次披露了張蔭桓在同治及光緒年間寄給趙新、趙世曾和劉傳楨的書札共52封,計二百多開。這批信札寫于同治五年(1866)至光緒元年(1875),披露了張蔭桓早年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串聯(lián)起諸多人物(閻敬銘、丁寶楨、李翰章、裕祿、曾國荃等)與事件(捻軍起義、籌辦海防、濟南教案、山
考《宋史·藝文志》著錄呂祖謙門人張成招撰《標注左氏博議綱目》一卷,此編可能是當時坊間據(jù)成招標注改訂而成。其書于每題之下,節(jié)錄《左傳》原文,以注其出處,并總括全篇的大義,以明其旨要。對呂祖謙原文也逐段逐句疏釋音義,征引典故。大體上隨文衍義,對呂氏之書有一定的貢獻。本書選用明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八卷(一至八),寧波市天一閣博
全面記述1987-2008年寧海縣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