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方志二十九種,這批方志,從版本特征上來說包括刻本、鈔本、稿本、活字本、鉛印本等,從內(nèi)容來說有省志、府志、縣志、山水志、寺院志、輿圖等,盡管規(guī)模不大,但涵蓋面較廣,本次整理,是國家博物館所藏古籍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亮相,本書的出版將裨益讀者,嘉惠學林。
本書為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對涪陵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做了詳盡介紹。
《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二十七卷,由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劉湘主修,王鑒清監(jiān)修、施紀云總纂。該書為民國十七年(1928)重慶都郵街公司鉛印本!陡⒘昕h續(xù)修涪州志》除刊載舊志原載外,還對不少門類有所增補,較舊志更加詳盡。
本書為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重修涪州志》十六卷首一卷附《典禮備要》八卷影印本,對涪陵燦爛悠久的文明做了輯錄。清呂紹衣主修,王應(yīng)元、傅炳墀總纂,同治九年(1870)刻本。此志為同治年間重修,全書約26萬字,在之前涪州志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同治年間涪陵的大事及人文等,如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國石達開部渡烏江、圍困涪州
本書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對涪陵燦爛悠久的文明做了輯錄。 該志依《乾隆涪州志》增補并續(xù)纂嘉慶、道光數(shù)十年間事而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涪州州署刻。志中就有對涪陵榨菜的文字記載。本書據(jù)原貌影印制成線裝二函十冊,是仿真方志影印收藏的。
《涪乘啟新》又名《涪州小學鄉(xiāng)土地理》,三卷。鄒憲章主修,賀守典、熊鴻謨等編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陡⒊藛⑿隆肥窃诋敃r學堂改章、科舉已廢的背景下為初等小學堂編寫的一本鄉(xiāng)土志蒙學教材!陡⒊藛⑿隆贩值乩、政治、風俗3門98課。雖然每門都較為簡潔,但總體來說,就是一本簡潔、適合大眾閱讀的地方志書。本次按照原貌影
《新元史》后出轉(zhuǎn)精,其采擇文獻有超越前人之處,綜蒙漢文《秘史》、《蒙古源流》、《蒙韃備録》、《黑韃事略》、《親征録》、《西游記》、《契丹國志》、《大金國志》、《西夏書》、《平夏録》、《昭忠録》、《北巡私記》、《庚申外史》、《經(jīng)世大典敘録》、《元典章》、《廟學典禮》、《中堂事記》、《明實録》、《東國通鑒》、《高麗史》、《
《梅毅說中華英雄史》是梅毅歷時十年完成的通俗歷史讀物。全系列書始起秦漢,下迄辛亥革命,是一部全景式廣角化展現(xiàn)中華英雄史的著作。梅毅十年寫史,高擎英雄大旗,繼承太史公開創(chuàng)的歷史文學余緒和評判史實的精神,效法歷史演義家的結(jié)構(gòu)布局和善于演繹的流風,傾心于散文、小說家捕捉細節(jié)、鋪敘感受的技巧,試圖熔于一爐,他以歷史的邏輯和歷史
本書共九十八卷,內(nèi)容囊括星野、方輿、國紀、藩封、田土、戶口、方產(chǎn)、建置、秩官、貢賦、徭役、兵防、水利、學校、風俗、選舉等。
本書共一百七十二卷,分為輿地、建置、經(jīng)政、學校、武備、祥異、藝文、金石、職官、人物十志,記錄了湖北地區(qū)從商周時期直至清末的山川地理形勢變遷、行政建置變遷、經(jīng)濟社會、風俗人情、文化教育、歷史人物等各方面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