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通釋》八十卷,戴禮撰,據溫州市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影印。戴禮(1880—1935),近代女學者,字圣儀,浙江玉環(huán)楚門人。自小接受經學傳授,受到溫州地區(qū)傳統學術風氣的影響,以治“禮”為己任。曾擔任北京女子師范學堂經學專修科教師。著有《大戴禮記集注》《女小學》《女小學韻語》《清列女傳》等。 戴禮以為“欲救末流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據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孫希旦(1736—1784),字紹周,號敬軒,瑞安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國史三通館纂修官。一生博覽天文、輿地、歷算、卜筮等書,尤精三禮。后更專治《小戴禮記》,成《禮記集解》六十一卷,為清人十三經新疏的代表作。 今溫州市圖書館藏是書稿本,存三十八卷,即卷
仲富蘭教授的《江南風俗圖錄(1840—1949)》(全十卷),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時間跨度為1840年至1949年,全書約150萬字,收錄中國清末民初南北各地老照片2500幅左右,用圖說的方式記錄了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描繪了一派充滿市井煙火氣的生活場景。以風味飲食、服飾冠履、
本書對聚居于湘黔桂邊區(qū)各縣市展開詳盡的田野調查,通過走訪儺師、搜集儺書文獻文本等,對該地區(qū)儺書文獻文本進行全面整理、研究。通過對該地區(qū)儺書的版本源流、表現方式、流傳情況以及內容類別進行探討和研究,通過數據分析,對該地區(qū)儺書的文本內容、版本、書寫方式進行全面考證,篩選匯編有代表性的儺書文獻文本,并梳理、概括湘黔桂邊區(qū)儺書
從1989年至2010年,中日聯合江南地區(qū)民俗調查在福田亞細男教授的領導下,受到日本科研經費長期的資金支持、中國民俗學界的積極響應,中國民協及地方文聯、民協的不懈努力,調查地及各地政府、文化單位的積極配合。中日學者聯合組成調查團以中國江南地區(qū)民俗為對象,開展了6期持續(xù)20余年的村落田野調查。聯合調查不僅記錄
本書是作者在調查了多位苗族歌師理老的基礎上,對武陵山區(qū)苗族婚嫁禮詞進行的系統性的綜合整理。苗族婚嫁禮辭,苗語為DUTQUBDUTLANL(讀曲讀蘭),是東部方言苗族人在舉行訂婚和結婚儀式時所吟誦的頌祝辭,是一門受東部方言苗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古老辭話,廣泛流傳于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及其相鄰的湘西及渝東南等東部方言苗區(qū);榧
該書為《蘇州全書》中的一種,歸屬甲編,采用影印方式呈現!抖Y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學說!抖Y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匯集了自漢至南宋間的149位學者對《禮記》的解釋,全書采取照錄原文、不加論斷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宋代學者對《
宋刻《新定三禮圖》二十卷。宋聶崇義集注,宋淳熙二年(1175鎮(zhèn)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本,刻印皆精。清錢謙益跋。聶崇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除將名物分類歸納、用文字解釋說明外,每一種名物繪畫一圖,共計三百八十一幅圖,與文字相副。所繪圖像雖“未必盡如古昔”,但援據經典,考釋器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亦是研究、觀摩古代版畫的絶佳
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朱子是我國儒學史、學術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巨人。《家禮》是朱子學的基本文獻,享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都叶Y》的制定意味著儒家禮儀發(fā)生了社會化、生活化的重大轉向,是突破性的禮學成就!都叶Y》不僅對元明清三代約七百年產生了持續(xù)長久的廣泛影響,而且遍及整個東亞地域,對日本、朝鮮?韓國、琉球、越南等地產生了廣
本書收錄整理清代民國時期的廣西民俗文獻十余種,以時間先后為序,編為五冊。這些資料既包含民國時期廣西地區(qū)重要的社會調查資料,如《兩廣瑤山調查》《花籃瑤社會組織》,又有《嶺南雜記》《粵述》等記載廣西社會風土民俗的筆記體著作。其中不乏較早對少數民族民俗、服飾等做出研究的著作,如廣西永福人劉介對廣西民眾服飾的變化有所記載,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