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本類文獻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影印整理。壯族師公經書,多采用古壯字或壯漢合璧的形式抄寫而成,內容融入了壯族、漢族民間經典的故事、傳說、神話、諺語等,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本次影印整理體量大,涉及地域廣。版本多樣,內容豐富,研究價值大。較好地呈現資料本身的抄寫特色、文獻本身形制特征。
《道藏輯要》是清代編纂的一部重要的道教經籍叢書,對保存和傳播道教文化起過重要的作用。該書作者蔣元庭從明版《正統道藏》《萬歷續(xù)道藏》中精選出道書二百多種,又搜集兩種《道藏》失收和出版以后新出的道書七十九種,匯集成書,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二十八集,每一集又分為一到十冊不等。嘉慶版《道藏輯要》因為存世罕見,一直沒有重新出版,許
本系列分為三輯,精選香港《弘道》1-80期論文,內容涉及道家的發(fā)展歷史、人物活動、宗派分衍、經籍文書、哲學思想、神仙觀念、養(yǎng)生修煉、齋醮儀式,以及道家與中國文化、道教在海外傳播、道學文化的未來等各個方面。
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宗教,它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義學為主干,并融入醫(yī)學、方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間。道教文化內容龐雜多端、紛繁燦爛、包羅萬象,既有超越性的追求,極其高雅,又有普及于民間的內容,極其通俗。通俗部分已演化為民間風俗,從古至今影響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勞動
閔一得(1749-1836),名苕旉,號小艮,派名一得,別號懶云子。世代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望族。閔一得晚年主持金蓋山道教事務,著書立說,其關于道教養(yǎng)生學的著作匯集為《古書隱樓藏書》,收錄道教養(yǎng)生學專著三十余種,有清光緒刻本、民國刻本等。本次影印出版《古書隱樓藏書匯編》,收錄《古書隱樓藏書》光緒版、民國版,并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準號:14ZDB118)的終成果。本書選取1901年以來的道家與道教類研究著作近2000部,一一撰寫提要,是迄今為止部關于百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的提要總集。本書為每部著作所撰寫的提要既有出版時間、版次等具體信息的準確著錄,也有對作者個人生平的扼要
本輯包括嘉慶版《道藏輯要》與光緒版《重刊道藏輯要》!兜啦剌嬕肥乔宕幾氲囊徊恐匾牡澜探浖畢矔瑢Ρ4婧蛡鞑サ澜涛幕疬^重要的作用。該書作者蔣元庭從明版《正統道藏》《萬歷續(xù)道藏》中精選出道書二百多種,又搜集兩種《道藏》失收和出版以后新出的道書七十九種,匯集成書,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二十八集,每一集又分為一到十冊不等。
《悟真篇》是道教內丹養(yǎng)生學的重要經典。內丹養(yǎng)生學是綜合道家道教文化的宇宙論、人生哲學、人體觀、修持經驗為一體的身心修養(yǎng)體系,與儒家理學、佛教禪學鼎足而三,深刻地影響了宋明以來學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北宋熙寧二年(1069),浙江天臺人張伯端于成都遇異人授內丹火候之訣,著《悟真篇》述其旨要,內丹之學大顯于世!端
《敦煌道教文獻合集》是對敦煌道教文獻、吐魯番道教文書等資料的首次集中展示和系統點校。本書是第一冊,收錄六朝隋唐道教上清派經書和靈寶經目所見古靈寶經書。每種文獻都包括解題、圖版、釋文三部分。本書是對目前為止敦煌道教文獻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式總結,書中對早期道經的分類考訂、卷次恢復、經文輯佚、圖版搜集必將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可靠
《敦煌道教文獻合集》是對敦煌道教文獻、吐魯番道教文書等資料的首次集中展示和系統點校。本書是第二冊,收錄靈寶升玄經及其他靈寶經書。每種文獻都包括解題、圖版、釋文三部分。本書是對目前為止敦煌道教文獻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式總結,書中對早期道經的分類考訂、卷次恢復、經文輯佚、圖版搜集必將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資料,促進相關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