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為集刊,包括理論前沿、經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查、區(qū)域聚焦五個欄目,對中國本土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本輯為第7輯。
本書是“當代基督教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重大項目系列成果的延續(xù)和拓展,主要敘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宗教思潮的發(fā)展演變,重點探究“新時代”運動、女權神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三種思潮,展示其發(fā)展趨勢及時代特色。當代西方宗教在對待科技發(fā)展、融入社會等方面有了新認識,其思想體系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和更多的包容性,引起的分歧及爭議亦更為明顯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
瑤族是南嶺走廊接受道教影響較早的族群。本書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廣泛收集國內外館藏瑤族經書,將瑤族經書與道教科儀文書進行了充分比較,并將其嵌入道教與瑤族宗教發(fā)展的社會歷史背景,從宗教經書的視角對道教傳播瑤族社會的過程進行深度解讀。以小傳統(tǒng)的民間經書的比較分析,反映出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道教沿南嶺走廊傳播浸潤影響瑤族社
本輯重點刊出了曾經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的兩個專題——“宗教生態(tài)論”和“修行人類學”,以期推動中國之宗教人類學的中層理論建設,探討我們如何解釋中國宗教的累積傳統(tǒng)及其當代發(fā)展趨勢,以及我們如何從宗教的內在理路或內部視角去理解宗教的身體實踐或自我表述。
《宗教與哲學》(第十輯)收錄了國內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學與宗教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的最新力作,內容涵蓋康德宗教哲學、自由儒學、洛克宗教哲學、道家思想、儒學與禪宗的對比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諸多領域。其中,鄧安慶教授基于國內方興未艾的自由儒學思潮對黑格爾的中國哲學理解所做的對比研究,盧國龍教授對莊子自然概念尤其是“公是
本文集所收錄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文集分為經典再讀、歷史探微、民族文化、譯介述評四個欄目,相關文章從不同角度關注了理論前沿、歷史文化、民族分類與中華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樣性以及與社會認同以及宗教信仰與文化變遷等,資料豐富,觀點鮮明,具有一定學術參考價值。《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
《宗教人類學》集刊(年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學科建設平臺,優(yōu)先推介有志于宗教人類學的海內外中青年學者論著,以推動中國及周邊的宗教人類學及宗教實證研究的整體進展,主要刊發(fā)與宗教人類學或宗教實證研究相關的田野報告、學術論著、理論前沿、思想評論、學術書評、譯稿、綜述等文章。在出版的前四輯中,獲得了中國及周邊
本輯以宗教與現(xiàn)代性為中心論題,涵蓋了斯賓諾莎、韋伯、涂爾干、帕森斯、貝格爾、格爾茨、貝拉、貝克等人的理論,是對宗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結構性位置的再思考。本輯圍繞宗教與變遷進行專題討論,既涉及宗教自身的變遷,又涉及社會的變遷,是在宗教、社會的雙重變遷中討論歷時與共時狀態(tài)下宗教與社會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復雜互構關系的積極嘗試。本輯主題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自2006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出版16期。本文集所收錄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本輯為第17輯,內容分為歷史探微、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學科回顧四個欄目,相關文章從不同角度關注了歷史宗教、民族宗教與文化的多樣性,資料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