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8·成都)會志》是對2018年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全面記錄與總結。該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會志延續(xù)以往的結構框架及設計風格,設置有簡介、開幕式致辭、頒獎、專題學術報告
《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由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主辦,立足中國東北地區(qū),整合東北地區(qū)偽滿、日本研究資源,致力于近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q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本書是第3輯,從思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披露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領土侵略、思想控制、經濟掠奪、文化統(tǒng)制等。
《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普及本)》用簡本的形式全面回顧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發(fā)展歷程,充分展示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成果!度f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普及本》成果展示包括萬年、慧眼、巧手、芳華和永寶五個章節(jié),通過全國10個。ㄊ校23家文博機構的50余件(套)文物,系統(tǒng)地展示了我國文物保護的代表性展品和科研成
《北大史學》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為第21輯,是2020年11月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組織的對話: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史參與學者的論文集,主要圍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tǒng)中國史、世界范圍內國家的現(xiàn)代轉型展開研究,內容涉及:殷代的社會結構、前現(xiàn)代游牧國家的發(fā)展特征、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近代轉型
本書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北段文物保護項目——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高北朝墓群Ⅰ區(qū)墓葬的考古發(fā)掘報告。正文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贊皇西高北朝墓群Ⅰ區(qū)的4座北朝墓葬,附錄收錄了5篇西高北朝墓群的研究文章,匯編了目前所見的北朝趙郡李氏墓志。贊皇西高北朝墓群規(guī)模較大、排列有序、紀年清晰、遺物豐富,對研究北朝大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
本書是龍門石窟考古報告系列,書中全面、客觀、科學、系統(tǒng)地記錄了龍門東山萬佛溝石窟寺的各類遺跡,揭示了該區(qū)域窟龕及造像的營建多在武周至唐玄宗時期,個別至唐德宗貞元年間,此后的唐宋之間陸續(xù)有官宦文人的觀游活動并刊刻文字記錄,這一區(qū)域的窟龕造像,在規(guī)劃選址、崖面分布、形制功能、布局組合及造像題材等方面具有其鮮明特征和獨特之處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收錄相關專業(yè)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第二十二期分為六個部分,“漢學論壇”收錄汪春泓《從“之藩(國)”紛爭看西晉諸侯勢力之博弈及消亡》,“文獻天地”
《黃文弼與絲綢之路》通過大量的歷史照片、文物照片以及檔案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被譽為西北考古人的黃文弼先生的生平履歷和主要成就。
近代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之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局。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本書以這些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歷史大事件為線索,以中國的道路選擇為旨歸,串聯(lián)起整部中國近代史。書中深刻剖析了這些歷史大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帶來的經驗教訓,論述了中國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以史為鑒,從歷史
本書系已故已故武漢大學教授劉緒貽先生之追思紀念文集。劉緒貽教授一生致力于美國史、社會學的教學研究工作,是中國美國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一,是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創(chuàng)立者之一,也是湖北省社會學會首任會長,其學術理論與成果在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為我國世界史學科及社會學學科的傳承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書中劉緒貽教授的子女、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