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項關于中國早期文學語言形態(tài)發(fā)展的探索性成果。中國文學史上有兩次語言大變革:第一次是商周時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語”,第二次是1917年“白話”取代“文言”。本書集中探討商周時期第一次中國文學語言變革。中國文學語言在殷商起步并定型,形成了“殷商古語”艱深古奧的特色。西周時期,“殷商古語”繼續(xù)占據文壇主流地位,但亦
本書以晚清至“五四”時期黃遵憲、嚴復、梁啟超、林紓、王國維、章太炎、吳稚暉、胡適、魯迅和周作人這十位“軸心作家”的文學漢語實踐為中心,回歸語言本位,沿著文學漢語的漢語造型、主體意識和文學形式等維度展開探討,呈現語言層面的現代文學發(fā)生史。當漢語造型的“理”為現代之“理”,實踐主體的“情”為現代之“情”,文學形式的“文”為
本書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張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譯本為分析對象,對《牡丹亭》英譯中的互文指涉進行個案研究。筆者認為,從互文性視角研究用典的翻譯需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典故的本質、意義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號學本質、歷史文化內涵、“故事”形式、互文創(chuàng)作機制。基于此,本書提出了用典翻譯的兩條原則:
本書是一部原創(chuàng)散文集,集文學性、歷史性、地域性、資料性于一體,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邃、予人啟迪、激人的鄉(xiāng)土文集,也是一部的章莊大觀。章莊鋪鎮(zhèn)位于湘鄂交界之處,得山水之利,可謂物華天寶、歷史、人文薈萃。本書以縣鄭公籍作家為創(chuàng)作主體,他們懷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以赤子之心,滿懷激情,將章莊鋪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發(fā)展
《走過的路》展現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遼寧省西部的一個偏遠山村的風土人情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主人公新平走出農村,扛著行李裹挾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踏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在城市工作和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新平靠著勤勞、樸實的農民本色,一步步實現著人生的跨越。事業(yè)家庭雙豐收的他,人到中年越發(fā)思念家鄉(xiāng),想著家鄉(xiāng)的人民,想念之前的生活。后來新平
本書是一本兒童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從上海轉學回到小縣城的三年級學生劉夢江,在新學校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劉夢江回到小縣城后,遇到了亦師亦友的班主任老師白莎莎。在學習、生活中,他和老師斗智斗勇,發(fā)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劉夢江也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小男子漢,同時改掉了身上很多的壞習慣。這本小說故事情節(jié)有
本書是好文章書系中的一部,本書由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難以忘懷的人生經歷、念茲在茲的山河游歷、獨一無二的風土人情、誠懇真摯的祖國禮贊等內容組成,簡單的文字在作者的遣詞造句中,真摯的情感躍然于紙上。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形成的書稿,文章的作者在平凡中用筆記錄人生的點點滴滴,他們并不是專業(yè)的寫手或作家,他們熱愛書寫,用真心、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