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從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現(xiàn)狀和信息資源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入手,系統(tǒng)梳理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協(xié)同保障機制、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業(yè)務方法等問題。第一,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概念界定和發(fā)展概況。本書界定的白族口
本書是對2015年至2018年四年間其發(fā)展狀態(tài)的一個關注,主要視點仍然聚焦于理論與方法、書序與書評、學術綜述等三個部分。
在日本,提到洛陽,人們常常附加一句:“原來是《三國志》中的洛陽啊!”或者“杜子春的城門還好嗎?”這種親切與關懷,仿佛這不僅是中國的古都,也是他們心靈的故鄉(xiāng)。從古到今,日本社會處處可見洛陽印記:“洛陽”是京都的雅稱,“上洛”在日語作為“進京”的同義詞,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見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的影子,讓遠渡東瀛弘法
《鳴沙叢書·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社會史實證研究的方法轉向》由作者不同時期的11篇文章構成。作為一個整體,展示了作者學術研究方法的轉變。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題,寫作于不同的時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點,體現(xiàn)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覺,可以說是作者三十年來學術探索的一個總結。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計量、敘事到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為因應西、北二方面之威脅,以“強兵”為目標進行各種軍政改革工作。相關的軍事政策不僅形成武舉、武學、保甲等長期延續(xù)的制度,也改變了以“和戎”為核心的對外政策。從神宗朝開始,拓境行動積極展開,一改之前受制于敵的邊防形勢。但是,對外戰(zhàn)爭損耗大量的物資與人力,獲致的成果卻相當有限,從而在統(tǒng)治階層內部引發(fā)激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在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助力之下,中國近代史學科發(fā)展迅速、成果豐碩,無論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均有顯著進展,學科體系日趨成熟。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fā)展歷程,重新審視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檢討各具體分支學科的研究進展,以期在更高的學術基點上推進近代史學科話語體系的拓展與創(chuàng)
本書以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為指導,以民族瀕?谑鍪妨险骶帪榍腥朦c,全面、系統(tǒng)的探究并論述了土家族瀕?谑鍪妨险骷、整編、保護與開發(fā)利用,試圖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社會各界對土家族進行多維度研究提供翔實的口述史料。全書分為土家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口述史料與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瀕?谑鍪妨险骷⑼良
《〈國語〉〈左傳〉記言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1CZW023)的結項成果(結項等級:優(yōu)良)。主要內容如下:1、記言成因研究:《國語》《左傳》記言類文獻的形成與商周時期特有的記言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2、記言發(fā)展過程研究:《國語》《左傳》記言內容總體上經歷了由“代天立言”到“為民立命”的轉變過程。3、記言功能研究:《
在兩漢400年的歷史里,“西州”是一個特別的地域,是漢廷、匈奴、西羌及諸多部族生活、戰(zhàn)斗、貿易的中心,也是中央和地方勢力軍事較量、文化交融、相互影響的舞臺,更是農耕與游牧兩大文明體歷史演進的動力機,多方勢力持續(xù)的互動不僅使各自內部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而且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的走向與進程。西漢與東漢在西州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發(fā)展戰(zhàn)
本書圍繞龍灣區(qū)成立35周年這個主題,對16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揭示龍灣區(qū)發(fā)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全書主要口述歷史訪談對象包括:龍灣區(qū)第一任區(qū)委書記孫成堪;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龍灣十大風云人物”的項兆敏;龍灣區(qū)人大專職常委張延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