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談歷史學治學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總結前賢治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jù)個人治學所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運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基本門徑和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有關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于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于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討?蔀槌
本輯刊發(fā)考古簡報4篇,公布了重慶云陽塘坊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北隨州王家臺東周至宋代遺址、四川蒲江鹽井溝唐宋鹽業(yè)遺存和山西涑水流域仰韶至商時期植物考古遺存的新資料。收錄研究論文8篇,分別對二里頭遺址與南關遺址、河套地區(qū)東周裝飾品的特點及其文化淵源、長江中下游出土“人”字形截面銅劍的功能與流傳、云貴高原和中南半島鏤空牌形首劍
《唐廷樞研究》集刊并非只研究唐廷樞,而是以唐廷樞為代表的中國近代工商業(yè)精英為對象,專注中囯近代化進程研究,因此稿源應有充足的保障。唐廷樞是我國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族保險、鐵路機車、水泥工業(yè)之父,是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唐廷樞的事跡、貢獻和影響,使其具有了中國近代化的符號意義。這是本集刊使用唐廷樞命名的重要原因。
本書通過對整個長江流域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背景和青銅器的系統(tǒng)研究,展現(xiàn)了不同于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銅器群傳統(tǒng)認識的新的解釋體系,核心突出、相互關聯(lián),是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個案。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組織策劃,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公共史學的發(fā)展,提倡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推動歷史學在注重基礎研究之同時,努力走向人民大眾,讓歷史學成為公共文化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基礎之一;既刊發(fā)有關公共史學理論探索的論文,也刊發(fā)實踐經(jīng)驗介紹和相關評論、調查等稿件。本書編輯主旨取法《禹貢》與《食貨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原所長劉樹成先生的自述集。以第一人稱詳細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學術道路、治學理念、治學方法、治學經(jīng)驗、師友交往、學術成就等,還客觀記敘了自己多次參加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工作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人生感悟,展示了一代經(jīng)濟學家的學問人生。
陸征祥(1871-1949)是清末民初中國國勢最弱、國際地位最低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東亞、中國都在轉變的亂世,承擔中國外交的重擔,曾任國務總理、國務卿,8次出任外交總長,親歷李鴻章訪俄、第一次海牙保和會、《中俄協(xié)約》、“二十一條”、巴黎和會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復雜辛酸內幕,也飽受弱國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
公元前3~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一躍成為稱霸地中海的強權。本書采用快節(jié)奏的敘事方式,講述了羅馬從首次踏足希臘本土,到在馬其頓、阿哈伊亞同盟、帕加馬和羅得島間建立勢力均衡,再到最終消滅東征的最大阻力——馬其頓王權,呈現(xiàn)了羅馬循序漸進、勢不可當?shù)姆Q霸趨勢。作者立足于全局視角,探究羅馬帝國主義從遠程控制到直接統(tǒng)治的轉變;也縱向
《中國邊疆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編輯出版,本期為第十六輯。本輯選入有關邊疆史研究的論文近30篇,包括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研究、東北與北部邊疆研究、西北邊疆研究、西南邊疆研究、海疆研究、與周邊關系、邊疆調研等方面,另對研究述評與學術動態(tài)進行介紹,學術觀點新穎,所引文獻資料豐富,代表了目前我國邊疆史、邊疆學研究的
本書以華人華僑及其生活與事業(yè)為研究對象,循南海航路、中南半島出海之路、東海航路、太平洋航路、印度洋大西洋航路這些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各航路,長時段、廣視野、系統(tǒng)性、綜合性地探索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中國人的移民路徑、生活內容、事業(yè)發(fā)展以及精神和物質貢獻,各航路上貨物流通情況,自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萌芽寫起,至清朝統(tǒng)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