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戴金星院士及其弟子們在天然氣中汞形成、富集規(guī)律、分布特征及汞脫除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收錄內容涉及天然氣中汞的檢測技術、我國天然氣中汞的來源、形成機理、富集主控因素、凝析油中汞的形態(tài)、脫汞技術及汞地球化學特征等。
本書對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支撐承德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內容和路徑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全書共15章,內容涉及積極拓展地質調查工作服務領域、注重成果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和轉化應用,在塞罕壩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宜林宜草科學綠化地質條件評價、狼毒防治和天然湖泊修復等方面形成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有效服務了承德市國土空間規(guī)劃、鄉(xiāng)村振興和
本書從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的基本理論出發(fā),詳細介紹了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學分類以及微量元素在地球外部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等主要地球化學儲庫中的組成,梳理了微量元素在巖漿過程、流體活動、變質作用和表生過程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總結了微量元素在地質溫度計、地質壓力計、地質氧逸度計和地質速率計等方面的應用。通過經典實例展示了微量元素地
朱諾超大型礦床是西藏西部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斑巖型銅礦床,產于陸內造山帶,有別于產于島弧和陸緣弧等環(huán)境的斑巖礦床。本書通過對朱諾銅礦床地質、礦床地球化學、巖漿氧逸度和含水性以及深部動力學機制等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詳細闡述了“朱諾式”斑巖銅礦成因模型、成礦機制和控礦條件、隆升剝蝕歷史,創(chuàng)新了區(qū)域化探數(shù)據(jù)處理思路與方法,并詳細介紹了
本書介紹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青藏高原油氣形成保存規(guī)律與資源潛力評價科考分隊對羌塘盆地油氣資源的調查與研究成果。全書以羌塘盆地構造演化為主線,分析了中生代關鍵時期盆地沉積–構造演化及其與石油地質條件的關系,系統(tǒng)總結了盆地基本構造格局和構造變形特征,對盆地構造單元進行了精細劃分,建立了盆地中生代晚期以來構造事
沉積地球化學是研究沉積物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學科,是沉積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沉積學與地球化學相融合和交叉形成的一門重要科學。本書運用地球化學分析技術方法,通過研究沉積巖或沉積物中各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及有機地球化學等特征在環(huán)境分析、源區(qū)識別、氣候研究、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并詳細介紹
白云巖-鄄蒸發(fā)巖共生體系在各大沉積盆地均有分布,與油氣資源息息相關,本書綜述了國內外各大沉積盆地共生體系發(fā)育特征,以川東北飛仙關組共生體系為典型研究對象,探討共生體系沉積特征、白云巖成因、源?鄄儲?鄄鹽特征等相關問題;劃分出了共生體系中巖石類型及組合方式,探討其差異的形成過程、分布規(guī)律、主控因素;厘清了川東北飛仙關組共
空間信息論是研究信息獲取一般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本書系統(tǒng)地論述空間信息論的基本理論,內容包括:香農信息論基礎;空間信息論的基本框架;單目標探測的距離信息和散射信息;多目標探測的距離信息和散射信息;傳感器陣列的方向信息和散射信息;相控陣雷達的距離-方向信息和散射信息;目標檢測的信息理論;雷達通信一體化的信息論建模及優(yōu)化。本書
本書將計算機代數(shù)分析方法應用于地圖投影數(shù)學分析,借助具有強大符號運算功能的計算機代數(shù)系統(tǒng),導出一系列理論上更為嚴密、形式上更為簡單、精度上更為精確的符號形式的公式和算法。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橢球常用緯度間變換計算機代數(shù)分析、橢球面在球面上的投影計算機代數(shù)分析、墨卡托投影計算機代數(shù)分析、圓錐投影計算機代數(shù)分析、高斯投影計
本書從地球物理學基本原理出發(fā),系統(tǒng)地介紹地球物理學基本研究方法和在地球科學中的基本應用,內容包括地震學、重力學、地磁學和地電學等地球物理主要分支學科的原理與應用。本書遵循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介紹不同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特征、相應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這些方法在地球內部探測與資源勘查中的應用,力求使讀者對地球物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