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從考古學的角度對明代藩王陵墓展開的研究專著。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儲君外的皇帝諸子年長后依制封親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駐錫。由于子孫繁衍,支派眾多,因而在各地遺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員墓葬,其中親王陵墓的規(guī)模**,相應的歷史、文物價值也**。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屬于常見的對
水彩畫的誕生和發(fā)展,是西方藝術史不可忽略的重要版塊,曾取得輝煌的藝術成就。它的興衰演進都由成千上萬的水彩畫家推動前行,包括處于風口浪尖的繪畫大師,也有默默無聞的藝術耕耘者……在歷史悄然無聲的選擇和沉淀中,諸多與大師同行的水彩畫家們被淡忘,甚至缺席在歷史的筆墨中,這些藝術家及其作品被蒙上無情的塵埃以致光芒暗淡,逐漸沒落。
本書研究了10個徽州商人,鄭俠如、馬曰琯、鮑廷博、汪啟淑、胡正言、程夢星、程晉芳、江春汪梧鳳、胡雪巖。敘述了他們以私家園林為基地,支持學者開展文化活動,全費支撐學者開展學術研究,組織詩會,出版印刷圖書,編寫劇本,排練戲劇,鑒賞字畫,繪畫刻印以及給與學者諸多便利與生活關懷,如提供藏書樓,吃住免費,提供文化活動費用,補助家
淝水之戰(zhàn)后,統(tǒng)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到分裂之中。羌人姚萇于384年建立后秦政權,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后其子姚興、孫姚泓相繼繼位。417年,東晉權臣劉裕北伐后秦,姚泓多次戰(zhàn)敗后被迫投降,后秦國遂滅亡。本書以后秦國的興亡過程為基本線索,對后秦國的王室來源、統(tǒng)治集團變遷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考證和闡述。同時,對于后秦國的政治制
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由平民登基的草根皇帝,也是我國歷史上首位發(fā)明招降納叛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皇帝。他還是中國首位創(chuàng)作楚聲短歌的皇帝,更是被人稱作流氓無賴的皇帝,他就是漢高祖劉邦,他的成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他奪取天下有什么技巧?本傳記能解決這些疑問。傳記采取詼諧幽默的語言,以漢高祖劉邦的一生為時間軸,將劉邦從混跡鄉(xiāng)里
燕趙印象:基于《韓國文集叢刊》的考察
本書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為理論基礎,將中國置于世界系統(tǒng)以及全球化、全球變化過程之中,詳細分析了中國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國人文-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的特征及空間規(guī)律,注重理論與應用、傳統(tǒng)與前沿、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是學習中國地理知識的一把“鑰匙”。
本書為1987-2016年14次對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窯址考古發(fā)掘的成果展示,包括汝官窯的各類器物、器型,共分為“汝瓷之源”“青瓷典范”“汝窯遺緒”三個部分,以時間為脈絡,詳細梳理了從晚唐五代至宋金時期的代表性瓷器和窯具,圖文并茂,展現(xiàn)了清涼寺汝官窯的獨特魅力。本書以圖引文,以文釋圖,分別從釉色、造型、工藝等角度,展示了汝
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征,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式。宋代的文書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溝通和發(fā)達的文書制度為依托,其所能達到的深度也是遠邁前代。本書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競爭的信息溝通機制,并從御批、省札、批狀等君相日常行政文書和針對決策行為的封駁制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時年僅32歲,當時他的帝國疆域從西方的亞得里亞海一直延伸到今天東方的印度。在一個不同尋常的妥協(xié)下,他的兩個繼承人——有智力障礙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共同攝政。但亞歷山大的六位馬其頓將軍,受他們內心對權力欲望的驅使以及亞在歷山大把王國“給最強的人”的傳說的刺激下,開始爭奪霸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