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研究旨在研究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的基本屬性。所謂社會,就是人們按照自組織的方式形成的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獨立領域。它是相對于國家和市場的。而社會屬性,它決定著某一社會的性質,是一種社會區(qū)別于另一種社會的排他性特質。為了厘清社會的基本屬性,首先厘清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網絡社會各自的屬性。為了厘清這三個表現(xiàn)形式各自的屬性,本項研究以國家/社會的關系為主線,貫穿分析過程。即,通過分析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網絡社會各自與國家的關系,來厘清各自的屬性。整體上,中國社會的屬性表現(xiàn)為:國家和社會間的等級關系;國家生成社會;國家侵入社會;社會領域行為中理性權利觀讓位于集體從眾性;社會的權利較難制約國家的權力;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多樣化。當今中國社會是“國家社會”。
葛亮,男,生于1984年7月,浙江杭州人。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社會建設。已經在CSSCI來源期刊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其中三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一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群團組織發(fā)揮樞紐型作用研究”以及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自治的現(xiàn)實張力及啟示——以打車軟件為例”。
一 導論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三)文獻回顧
(四)研究框架
(五)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二 轉型中的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社會的根基
(一)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民主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本章小結
三 國家、市場、社會共融的紐帶:事業(yè)單位
(一)從國家主導到官民共融
(二)事業(yè)單位的社會屬性
(三)中國社會中的事業(yè)單位
(四)本章小結
四 非制度性依賴的社會組織:真正的社會載體
(一)從國家吸納到國家推進
(二)中國社會中的社會組織
(三)本章小結
五 中國社會與市民社會的趨同:網絡社會
(一)從傳統(tǒng)媒體到網絡媒體
(二)網絡社會的社會屬性
(三)中國社會中的網絡社會
(四)本章小結
六 集體從眾性:社會文化的特征
(一)公民社會中的“公民性”
(二)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三)中國的社會文化
(四)本章小結
七 結論
(一)國家社會:中國社會的基本屬性
(二)國家社會,還是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