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面向從事音頻領域研究的專業(yè)書籍。通過此書,讀者能夠掌握空間線索在音頻中應用的基礎知識,并能了解空間音頻技術在3D音頻研究的一些前沿內容和實驗手段。本書概念講解清楚、系統(tǒng)性強,是作者多年來從事數字音頻編碼工作并指導研究生開展研究的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
張聰,男,1968.9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院長,F擔任湖北省食品質量和安全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計算機專業(yè)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信評議專家、教育部研究生學位論文通信評議專家、國家糧食局信息化專家組成員、湖北省科技廳項目評審專家、武漢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熟悉計算機、電子通信、電氣工程、自動化工程等領域的研究、開發(fā)、工程建設等,研究方向是多媒體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
第一篇
本篇摘要
第1章緒論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2
1.3 本篇研究內容4
1.4 本篇各章節(jié)安排4
第2章空間心理聲學理論基礎6
2.1 引言6
2.2 傳統(tǒng)心理聲學6
2.2.1 聞閾和痛閾7
2.2.2 掩蔽效應8
2.2.3 臨界頻帶9
2.3 空間心理聲學11
2.3.1 空間定位11
2.3.2 雙耳線索的感知特性12
2.4 空間音頻編碼與雙耳線索13
2.5 總結15
第3章雙耳強度差臨界感知特性測試系統(tǒng)的建立16
3.1 引言16
3.2 測試人員的選擇16
3.3 實驗設備17
3.4 雙耳強度差ILD參考值的選取17
3.5 測試序列的制作18
3.6 測試方法18
3.7 測試系統(tǒng)建立21
3.8 總結22
第4章雙耳強度差感知特性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23
4.1 實驗數據23
4.2 雙耳強度差感知特性JND曲面擬合26
4.2.1 插值法的基礎知識27
4.2.2 插值點的選取27
4.2.3 曲面插值擬合方法28
4.2.4 曲面擬合的結果分析31
4.3 雙耳強度差感ILD的JND曲線的函數逼近
4.3.1 函數逼近的基礎知識
4.3.2 JND函數逼近曲線33
第5章工作總結I
參考文獻I
第二篇
本篇摘要VI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2
1.3 本篇研究內容4
1.4 本篇各章節(jié)安排4
第2章 空間音頻編碼技術和感知特性6
2.1 引言6
2.2 心理聲學基礎6
2.2.1 聽閾和痛閾7
2.2.2 聲音的掩蔽效應8
2.2.3 臨界頻帶9
2.2.4 基于傳統(tǒng)心理聲學模型的編碼10
2.3 空間心理聲學與空間音頻編碼11
2.3.1 雙耳線索在空間中的定位作用11
2.3.2 雙耳線索的恰可感知差異值13
2.3.3 空間音頻編碼13
2.4 總結15
第3章 雙耳強度差和雙耳時間差的恰可感知差異值測試16
3.1 引言16
3.2 測試人員的篩選16
3.3 測試環(huán)境17
3.4 改進的測聽系統(tǒng)17
3.5 測聽音頻信號21
3.5.1 測聽音頻信號的頻率選取21
3.5.2 測聽音頻信號的方位選取21
3.5.3 測聽音頻信號的強度設置22
3.6 測聽音頻信號的制作22
3.7 實驗測聽方法24
3.8 實驗測試步驟25
3.9 測聽系統(tǒng)的操作步驟28
3.10 恰可感知差異值的曲線擬合29
3.10.1 插值法29
3.10.2 線性插值法29
3.11 總結30
第4章 雙耳時間差與強度差的感知特性數據處理與研究31
4.1 原始數據的處理31
4.2 數據圖的分析33
4.2.1 雙耳強度差ILDs的閾值分析和對比33
4.2.2 雙耳時間差ITDs的閾值分析和對比34
4.3 曲面擬合及其分析36
第5章 工作總結38
參考文獻39
本篇摘要II
1 緒論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2
1.3 本篇研究內容4
1.4 本篇各章節(jié)安排5
2 空間音頻編碼技術7
2.1 引言7
2.2 傳統(tǒng)心理聲學基礎7
2.2.1 聽閾7
2.2.2 掩蔽效應8
2.2.3 臨界頻帶9
2.3 空間聲源定位10
2.3.1 雙耳線索11
2.3.2 雙耳線索的的共同作用11
2.3.3 椎體混淆與耳廓效應12
2.4 空間音頻編碼12
2.5 本章小結14
3 雙耳強度差和雙耳時間差空間方位感知特性測試15
3.1 引言15
3.2 測聽人員篩選15
3.3 參考音選擇16
3.4 測試音數據庫建立17
3.4.1 音頻采集裝置設計17
3.4.2 音頻采集與預處理19
3.4.3 測試音選擇20
3.5 音頻測試序列的制作20
3.6 基于MFC對話框的測聽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21
3.6.1 引言21
3.6.2 系統(tǒng)功能設計22
3.6.3 系統(tǒng)模塊設計22
3.6.4 系統(tǒng)實現22
3.7 實驗方法及步驟24
3.7.1 實驗方法24
3.7.2 實驗步驟25
3.8 本章小結28
4 實驗結果分析29
4.1 原始數據預處理29
4.2 雙耳時間差ITD測試數據分析29
4.2.1 ITD的水平方位角與頻率的關系30
4.2.2 ITD與水平方位角的關系30
4.2.3 ITD與水平方位角和頻率曲面插值31
4.2.4 ITD與水平方位角和頻率曲面擬合33
4.3 雙耳強度差ILD測試數據分析34
4.3.1 ILD的水平方位角與頻率的關系35
4.3.2 ILD的水平方位角與ILD的關系35
4.3.3 ILD與水平方位角和頻率曲面插值36
4.3.4 ILD與水平方位角和頻率曲面擬合37
4.4 本章小結38
5 工作總結39
參考文獻40
本篇摘要V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
1.3 本篇研究內容4
1.4 本篇各章節(jié)安排4
第2章 空間音頻編碼技術理論基礎6
2.1 引言6
2.2 傳統(tǒng)心理聲學6
2.2.1 聽閾和痛閾5
2.2.2 人耳的掩蔽效應6
2.2.3 臨界頻帶8
2.3 空間心理聲學與空間音頻編碼9
2.3.1 空間信息參數9
2.3.2 空間信息參數的恰可感知差異值12
2.3.3 空間音頻編碼12
2.4 本章小結13
第3章 雙耳強度差和雙耳時間差的恰可感知差異值測試14
3.1 引言14
3.2 受試者的篩選14
3.3 測試環(huán)境與設備14
3.4 測聽音頻信號15
3.4.1 測聽音頻信號的頻率選取15
3.4.2 測聽音頻信號的IC參考值選取15
3.5 測試序列的制作16
3.6 測試系統(tǒng)建立16
3.7 實驗方法及過程19
3.8 本章小結24
第4章 雙耳相關性的感知特性數據處理與研究25
4.1 測聽實驗所得數據25
4.2 數據圖的分析25
4.3 雙耳相關性IC感知特性JND曲線的函數逼近27
4.3.1 函數逼近的基本概念27
4.3.2 JND函數逼近曲線28
4.4 雙耳相關性IC感知特性JND曲面擬合32
4.4.1 插值法32
4.4.2 線性插值法32
4.4.3 插值節(jié)點的選取33
4.4.4 曲面擬合及其分析33
4.5 本章小結34
第5章 工作總結36
參考文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