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jù)賀欣教授在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講授法律與社會科學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撰寫的,本書從多科學的角度,來考察法律制度的運作及相關法律人的行為模式。它不僅介紹當代西方法律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并基于中國的經(jīng)驗材料,展示出如何將中國的經(jīng)驗事實同當代的法律與社會科學理論相結合。此外,本書試圖在已有的理論之上,作出獨特的理論貢獻。它試圖為理解中國的法律制度的發(fā)展及運作和法律的性質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為當下中國的法學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紤]到目前法律與社會科學課程逐漸在國內法學院和社會學院開設,一般每周2個課時,但國內同名教材的作者未有系統(tǒng)從事法律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背景,本教材立足法社會學通識,加入作者根據(jù)近兩年微信公眾號發(fā)表的相關文章而改寫的內容,既控制篇幅、方便教學,也有助于師生及其他讀者更易于了解法律與社會科學的脈絡。
斯坦福大學法學博士(S.J.D)、法學碩士(J.S.M),北大法學本碩,四川人,現(xiàn)任職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博導。十余篇法社會學和司法經(jīng)驗研究方面的顯著性成果已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法律與社會評論》《美國比較法雜志》等國內外頂級期刊上。
第一章 導言
什么是法律與社會科學?
聚焦于“是什么”
法律制度的概念
三類研究
第二章 視角轉換
反向視角
比較中的鼠藥
法律不過是信息
街頭的研究者
第三章 范式突破
法治?不過是男性的需要
當法律意識遭遇女性
大眾的法律意識
隔離與治療
以眼還眼
程序= 正義?
法律與秩序
“傷害”是客觀的嗎?
法律多元和“私了”
第四章 學科碰撞
司法如何講政治?
來自語言學的沖擊
話語中的權力
話語的交鋒
盲從權威
第五章 邊界開拓
斗雞人看法律
當公路的塵灰彌漫時
糾紛的歸責與轉化
提出訴求
關系型敘述
文化還是制度? 厭訴在日本
家庭暴力能幫受害人離婚嗎?
第六章 治學之道
有趣的研究
在失望的田野上
沒法教的技藝
八仙過海:如何進入田野?
負向沉迷———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寫作
做好選題的準備:買一送一的離婚判決
文獻綜述需要工蜂還是偵探?
順藤摸瓜
理論“佐料”
柳暗花明
概念與命題
第七章 發(fā)表之術
不發(fā)表?等于零
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
發(fā)球與選題
十年磨一劍———談英文寫作
往球門里踢———談何時下筆
盤帶還是傳球? ———談行文的節(jié)奏 。玻叮
稿投何刊? 。玻叮
抓住項目評審人的瞳孔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