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麻_創(chuàng)知識考古學以來,對概念的梳理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清新”范式。作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曾提出通過憲法上的十個關鍵詞/核心概念來闡釋和理解憲法,并身體力行。這種研究方法和風格,既能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又能管中窺豹了解憲法的意旨,兼具規(guī)范分析、語義建構和歷史考據,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王人博教授承繼民國學術傳統(tǒng),不但關注較早,而且其努力一以貫之,同時他著眼基礎,視角獨特,方法交叉,論述深入。他不但重視詞源學方法,梳理憲法學基本范疇的流變,更加注重社會學的方法,關照與基本范疇相關的憲法實踐,發(fā)掘“詞”與“物”之間的關系;他不但注重歷史的方法,關注憲法學范疇歷時性的變化,也注重比較的方法,關注憲法學基本范疇共時性的展開。這本由王人博教授攜弟子完成的基于知識考古學方法探究憲法學基本范疇的文集,可望成為國內憲法學范疇研究的“元話語”之作。
王人博
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代表作有《業(yè)余者說》《法治論》(1978—2014影響中國法治圖書)、《權利論》《孤獨的敏感者》《法的中國性》(中紀委2014年度推薦圖書,鳳凰網2014年度十大好書,《法制日報》2014年度十大法治圖書)、《中國的現代性》《你看我說:一個法學者的人間情味》《1840年以來的中國》等。
王本存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曾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國艾默里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行政法。在《政法論壇》《現代法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若干篇,出版專著一部。
楊?陳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曾在華東政法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學、法哲學。在《政法論壇》《浙江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出版譯著《黑格爾的自由主義批判》,主持教育部課題一項。
劉藝靈
泉州師范學院法學系副教授,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與法治理論。在《政法論壇》《東南學術》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若干篇。
序言:中國憲制中的概念和術語 / 王人博
論憲法中的人民概念 / 楊 陳
“共和”考論 / 劉藝靈
憲政的中國語境 / 王人博
憲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變 / 王人博
“國體”詞義考 / 王本存
庶民的勝利——中國民主話語考論 / 王人博
民權詞義考論 / 王人博
中國現代性的橢圓結構 ——“八二憲法”中的“建設者”述論 / 王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