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故新證》包括論卦辭深圳特區(qū)層結構、元亨利貞、亨之本義等內容。《國故新證》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國故新證》作者司馬朝軍。
第一篇 論卦辭深層結構
一、元亨利貞
二、亨之本義
三、卦辭類別
四、祭祀真相
五、結論
第二篇 《經義考·通說》疏證
一、《經義考·通說一·說經上》疏證
二、《經義考·通說二·說經中》疏證
三、《經義考·通說三·說經下》疏證
四、《經義考·通說四-說緯》疏證
第三篇 《經解入門》辨?zhèn)问}
一、《歷代經學興廢》辨?zhèn)?br />二、《歷代書籍制度》辨?zhèn)?br />三、《南北經術流派》辨?zhèn)?br />四、《近儒說經得失》辨?zhèn)?br />五、《經與緯相表里》辨?zhèn)?br />六、《經與子相表里》辨?zhèn)?br />七、《說經必先審句讀》辨?zhèn)?br />八、《說經必先明家法》辨?zhèn)?br />九、《有訓詁之學》辨?zhèn)?br />十、《不可增字解經》辨?zhèn)?br />第四篇 《經解入門》待質錄
一、群經辨異第三
二、注家有得有失第六
三、漢宋門戶異同第十五
四、古有六書第三十
五、有目錄之學第三十二
六、有考據之學第三十五
七、解經不尚新奇第三十六
八、解經不可虛造第三十七
九、不可妄詆古訓第三十九
十、不可剽竊舊說第四十一
十一、不可穿鑿無理第四十一
十二、不可有騎墻之見第四十三
十三、不可作固執(zhí)之談第四十四
十四、制度沿革不可不知第五十
十五、科場解經程序第五十二
第五篇 論司馬遷的歷史地位
一、歷史學家
二、哲學家
三、思想家
四、文學家
第六篇 《樂庵語錄》真?zhèn)慰?br />一、問題的提出
二、《樂庵語錄》傳播源流之考察
三、書中所言是否與隆萬心學相合
四、《樂庵語錄》所載序跋之真?zhèn)?br />五、結論
第七篇 《黃侃傳》徐復序辨?zhèn)?br />一、問題的提出
二、徐序條辨
三、結論
后記
補記
程俱日:漢興,諸儒以經義專門教授,故學者必有師承,源流派別,皆可推考。東漢、二晉以迄有唐,余風猶有存者。
【疏證】宋程俱《北山集》卷一五《漢儒授經圖敘》:古者尊師而重道,自天子達于庶人,故孔安國授經昭后,死為之服;笜s傅明帝于東宮,及即尊位,幸其第,至里門,下車擁經而前,蓋其嚴如此。漢興,諸儒以經誼專門教授,故學者必有師承,源流派別,皆可推考。歷東漢、二晉以迄有唐,余風猶有存者。然其間大儒間出,不專以一經章句授諸生,如王通行道于河汾之間,韓愈抗顏于元和之際,故從之學者,其于行己成務,作為文章,皆足以名世而垂后。如魏征、王硅、李翱、皇甫浞之徒是也。陋哉夏侯勝之言也,日:“士病經術不明。經術茍明,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夫所貴于學者豈專為是哉?而勝以利誘諸生,何也?西漢之俗固已尚通達而急進取矣。又使士專為利而學,學而仕,仕而顯,則不過容悅患失之人而已。如張禹以經為帝師,位丞相,而被佞臣之目。后世議者至以謂西漢之亡以張禹。谷永亦號博通諸經,然因災異之對枉公議,以阿王氏二人者皆成帝所取,決有識所企望而當漢之所以存亡之機者也。然且不顧,方懷奸而狗利,豈其志本在于青紫故耶?抑天姿然也?后世君子,一志于青紫者眾,求師務學者寡,學者亦無所師承,此余所以常恨生之晚也。方祖宗隆盛之時,如孫明復、胡翼之以經術,楊文公、歐陽文忠以學問文章為一時宗師,學者有所折衷而問業(yè)焉。王荊公出以經義,授東南學者,及得君行政于天下,靡然宗之。元韋占間,蘇子瞻以文章主英俊之盟,亦云盛矣。余病臥里中,讀《西漢·儒林傳》,觀其師弟子授受之嚴,所謂源流派別皆可推考者,竊有感焉。且浮屠氏自釋迦文佛傳心法與夫講解之宗,至于今將二千年。而源派譜諜如數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