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過著健康的生活,卻還是患上嚴重的疾?
為什么得了同樣的疾病,有的人接受治療的效果比其他人差?
什么樣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癥?
加博爾·馬泰博士在幾十年的行醫(yī)經驗中,發(fā)現很多患不同疾病的重癥患者,都有著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模式: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難以拒絕他人,無法表達憤怒,這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內心真實的需求永遠不被看見。這種心理壓力會破壞生理穩(wěn)態(tài)和免疫系統,導致身體的疾病,這是身體代替我們做出的反抗。身體的癥狀是一種警示你已經承受了太多,是時候好好關懷自己了。
馬泰博士將近期新的關于身心聯系的科學知識,與一個個引人共鳴的病例、名人案例有機結合,深度剖析了心理壓力、情緒和生理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系,并探究了身心疾病的代際傳遞,以及情緒反應模式的根源童年的逆境。后,介紹了幫助病人自我療愈的7個A治療法則。
當我們能更好地照顧自己而不是一味滿足他人,當我們能感受并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我們的身體健康將極大受益。
1.加拿大家喻戶曉的醫(yī)生經典作品,暢銷全球20年
2.動人故事 前沿科學 深度療愈,深入剖析心理壓力、情緒壓抑對身體健康的深刻影響
3.7個A療愈法則,幫你紓解壓力,表達情緒,勇敢說不,身心都更健康
4.尹燁、童慧琦、張?zhí)觳、清流、暫停實驗室傾情推薦
人們總是覺得身心不可分離。不幸的是,現代性卻將這兩者劈開,將我們對自己整體的感知和被我們的思想認為是真理的東西分成了兩部分。在這兩種不同的認識中,后一種經常以微弱的優(yōu)勢占據上風,這是我們的損失。
現代科學研究發(fā)現再次驗證了古老智慧中的直覺感知,因此,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是我的榮幸,也是我寫這本書的首要目的。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給如今這個被壓力所驅動的社會豎立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如何以無數種無意識的方式促成了自己痼疾的產生。
這本書并不提供處方,但我確實希望它能夠成為讀者們產生自我轉變的一個催化劑。處方來自外部,而轉變發(fā)生在內心。每一年都有很多書提供各種簡單的處方:身體的、情緒的、心理的。我并不想再寫一本這樣的書。處方假設某些問題需要修復,而轉變?yōu)楝F存之物帶來治愈變得完善和完整。建議和處方也許有用,但對我們來說更為寶貴的,是深入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體與思想的運作。對真相的追求啟發(fā)我們頓悟,并促進轉變。你若尋求治愈,那么從頁的個個案開始,我就會揭曉答案。正如偉大的生理學家沃爾特·卡農(Walter Cannon)所說,智慧存在于我們的身體內。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人們找到我們都擁有的那些內在智慧。
本書的一部分例子是從已出版的名人傳記或自傳中摘取來的。大部分則來自我的臨床實踐或訪談錄音,涉及的人士均同意我引用他們的醫(yī)療和個人經歷。出于對隱私的保護,我對姓名及其他信息做了更改。
為了避免讓這本書對普通讀者來說過于學術化,我盡量少使用注釋。每一章的參考文獻都在書末附上。
歡迎讀者將意見發(fā)至我的電子郵箱:gmate@telus.net。
推薦序
前 言
第1章 醫(yī)學的百慕大三角:心身的統一性 1
第2章 好到過分的小女孩:多發(fā)性硬化與壓力 12
第3章 壓力和情緒勝任力 26
第4章 活埋:肌萎縮側索硬化與情緒壓抑 38
第5章 永遠不夠好:乳腺癌與情緒壓抑 60
第6章 媽媽,你難辭其咎:疾病與家族史 73
第7章 壓力、激素、壓抑和癌癥 87
第8章 烏云背后有光明:癌癥的教訓 104
第9章 癌癥人格存在嗎 119
第10章 55%的解決方案:心靈的自愈力量 132
第11章 一切盡在腦中:身與心的敏感性 140
第12章 人未死,腦先亡:阿爾茨海默病與情緒壓抑 154
第13章 我或非我:免疫系統的混亂 165
第14章 微妙的平衡:關系生物學 182
第15章 喪失的生物學機制:疾病易感性的來源 193
第16章 代際之舞:創(chuàng)傷、壓抑與疾病的代際傳遞 203
第17章 信念的生物學機制:改變信念,治愈疾病 217
第18章 負向思考力:允許自己憤怒、焦慮與脆弱 230
第19章 通向治愈的7個A 248
譯后記 撥云見日 271
參考文獻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