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控制系統(tǒng)電流傳感與脈沖寬度調制技術
定 價:99 元
叢書名:中國能源革命與先進技術叢書,現(xiàn)代電機典藏系列
當前圖書已被 16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申永鵬
- 出版時間:2023/6/1
- ISBN:9787111726852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M301.2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16開
相電流是電機控制系統(tǒng)矢量控制和保護策略的關鍵參數(shù),脈沖寬度調制技術是控制系統(tǒng)與變換器之間的“橋梁”?煽、精確的相電流檢測,以及高性能脈沖寬度調制技術是提高控制系統(tǒng)性能的重要保障。本書重點討論了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單電流傳感與脈沖寬度調制方法的原理和關鍵技術。
全書共9章,分別介紹了電機控制器電流檢測方法、直流母線電流采樣方法、直流母線電流采樣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非對稱電壓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混合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相電流重構策略、誤差擴大效應及其抑制方法、T型三電平逆變器及電壓空間矢量調制、T型三電平逆變器C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以及單電流傳感與脈沖寬度調制的硬件和軟件實現(xiàn)。
本書既可作為電機相關領域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電氣工程等相關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習參考用書。
相電流是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關鍵參數(shù),目前尚無專門研究電機控制系統(tǒng)電流傳感的相關書籍。本專著的出版,可一定程度上彌補領域空白,支撐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領域發(fā)展,推動電動汽車、工業(yè)傳動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交流電驅動系統(tǒng)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工業(yè)傳動、機器人等領域,電機控制技術是交流電驅動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相電流是電機控制系統(tǒng)矢量控制和保護策略的關鍵參數(shù),脈沖寬度調制(PWM)技術是控制系統(tǒng)與變換器之間的“橋梁”?煽、精確的相電流檢測以及高性能脈沖寬度調制技術是提高控制系統(tǒng)性能的重要保障。
本書聚焦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電流重構與脈沖寬度調制,較為詳盡地分析了三相兩電平橋式逆變電路和T型三電平逆變電路的工作原理、單電流傳感器相電流重構方法、脈沖寬度調制技術,以及軟硬件實現(xiàn)方法,給出了相關電路圖樣、實驗波形和軟件代碼。本書既可作為電機相關領域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電氣工程等相關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習參考用書。
本書是作者在完成“單電流傳感器電機控制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復雜運行條件下智能網(wǎng)聯(lián)電動汽車綜合節(jié)能優(yōu)化控制研究”“增程式電動汽車輔助動力單元綜合效率模型與優(yōu)化方法研究”“增程式電動汽車功率分流與運行優(yōu)化方法研究”“中功率電機控制及加載測試系統(tǒng)開發(fā)”等項目過程中的研究實踐的總結和歸納。
全書共9章,第1章闡述了電機控制系統(tǒng)電流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綜合分析了多電流傳感器/單電流傳感器電流檢測方法、工作原理和誤差特性。
第2章在介紹了交流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拓撲結構、SVPWM原理的基礎上,分析了直流母線電流采樣的基本原理、相電流不可觀測區(qū)域的存在機理。
第3章通過插入測量矢量和補償矢量提出了直流母線電流采樣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方法,在保持脈沖寬度調制波形的對稱性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不可觀測區(qū)域內(nèi)相電流的準確檢測。
第4章通過在可觀測區(qū)域時使用傳統(tǒng)的SVPWM方法,在不可觀測區(qū)域時則對脈沖寬度調制進行隨機移相,使有效電壓矢量作用時間大于最小采樣時間,解決了不可觀測區(qū)域內(nèi)的電流采樣及重構問題。
第5章通過在不可觀測區(qū)域利用非零互補電壓矢量來替代零電壓矢量,提出了混合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策略,從而增加電流觀測窗口時長,實現(xiàn)了三相電流的完整重構。
第6章針對由零點漂移造成的重構誤差問題,闡明了單電流傳感器相電流采樣的誤差擴大效應,通過對互補有效電壓矢量進行動態(tài)電流雙采樣,實現(xiàn)了電流零點漂移量的自檢測和自校正。
第7章介紹了T型三電平逆變器拓撲結構,分析了其電壓空間矢量調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設計了Simulink仿真模型。
第8章分析了T型三電平逆變器中點電流采樣原理以及中點電流不可觀測區(qū)的存在機理,提出了中點電流單傳感器采樣合成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C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通過對不可觀測區(qū)內(nèi)的電壓矢量進行補償,同時利用合成零矢量原理對補償矢量進行抵消,消除了不可觀測區(qū)。
第9章以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硬件總體結構為切入,重點闡述了直流動力電源、逆變主電路及其驅動保護單元、母線及相電流采樣與信號處理單元、控制單元等功能電路的結構原理及設計要點,然后以TI C2000系列微控制器為例,從總體結構、系統(tǒng)時鐘及采樣中斷等方面闡述了單電流傳感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軟件實現(xiàn)。
附錄A在對異步電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異步電機在不同坐標系上的數(shù)學模型,以及異步電機轉子磁鏈定向矢量控制系統(tǒng)的原理和結構。
附錄B在對永磁同步電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永磁同步電機在不同坐標系上的數(shù)學模型,以及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的原理和結構。
附錄C~F分別給出了所設計的直流動力電源、逆變主電路及其驅動保護單元、母線及相電流采樣與信號處理單元,以及控制單元的電路圖樣。
附錄G給出了SSVPWM電流重構、PWM寄存器和電流采樣時刻更新的軟件代碼。
參與本書資料整理、插圖繪制的研究生有鄭竹風、王前程、王帥兵、劉迪、武克軒、劉洋、馬梓洋、周波、黃弘源、金書斌。
本書是作者在完成河南省重點研發(fā)與推廣專項(科技攻關)(222102240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2273313,61803345)、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 (2021GGJS089)、鄭州市協(xié)同創(chuàng)新專項(2021ZDPY0204)等科研項目過程中的總結。
在作者科研工作的開展和書稿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學者的指導和幫助,他們是湖南大學的王耀南教授、袁小芳教授;鄭州輕工業(yè)大學的王延峰教授、胡智宏副教授、楊小亮副教授、王明杰博士;湖南工程學院的張細政教授;湘潭大學的孟步敏副教授。在此,作者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編輯江婧婧在本書編輯和出版過程中給予的悉心指導。
由于作者能力、研究視野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申永鵬
2023年1月
申永鵬,男,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河南省電力科學青年人才,河南省河南省電工技術學會理事。主要從事電動汽車電驅動系統(tǒng)關鍵技術開發(fā)與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增程式電動汽車功率分流與運行優(yōu)化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復雜運行條件下智能網(wǎng)聯(lián)電動汽車綜合節(jié)能優(yōu)化控制研究”、河南省科技開放合作項目“增程式電動汽車輔助動力單元綜合效率模型與優(yōu)化方法研究”、河南省重點研發(fā)與推廣專項“混合儲能裝置多維建模及協(xié)調控制方法研究” “單電流傳感器電機控制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參與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里程延長式電動轎車開發(fā)-電動汽車整車智能控制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分布式驅動的增程式電動汽車運行模式與整車協(xié)調控制研究”等項目研究。
前言
第1章電機控制器電流檢測方法1
1.1三相橋式逆變電路電流檢測1
1.2電流傳感器2
1.2.1霍爾電流傳感器2
1.2.2磁通門電流傳感器3
1.2.3分流器5
1.3多電流傳感器電流檢測方法6
1.3.1高端電流檢測方法6
1.3.2低端電流檢測方法6
1.3.3復合電流檢測方法7
1.4單電流傳感器電流檢測方法8
1.4.1直流母線單電流傳感器采樣9
1.4.2多位置耦合電流檢測方法12
1.5多/單電流傳感器電流檢測誤差分析16
1.5.1固有誤差17
1.5.2采樣誤差18
1.6本章小結21
參考文獻22
第2章直流母線電流采樣方法29
2.1交流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拓撲結構29
2.2SVPWM原理30
2.2.1電壓與磁鏈的關系30
2.2.2逆變器基本輸出電壓矢量31
2.2.3期望電壓矢量合成及作用時間計算33
2.2.4開關順序34
2.3直流母線電流采樣原理36
2.4相電流不可觀測區(qū)域分析37
2.5本章小結40
參考文獻41
第3章直流母線電流采樣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43
3.1SSVPWM工作原理43
3.1.1扇區(qū)邊界區(qū)域解決方案43
3.1.2低調制區(qū)域解決方案44
3.2SSVPWM電流重構45
3.2.1SSVPWM電流采樣策略45
3.2.2S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46
3.3實驗及結果分析47
3.4本章小結53
參考文獻53
第4章非對稱電壓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54
4.1ASVPWM工作原理54
4.2ASVPWM電流重構57
4.2.1ASVPWM電流采樣策略57
4.2.2A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65
4.3實驗及結果分析67
4.4本章小結70
參考文獻71
第5章混合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相電流重構策略72
5.1MSVPWM工作原理72
5.2MSVPWM相電流重構原理74
5.3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75
5.3.1仿真模型75
5.3.2仿真結果分析80
5.4實驗結果分析83
5.4.1PWM波形和采樣脈沖83
5.4.2重構準確度83
5.4.3相電流諧波86
5.5本章小結90
參考文獻91
第6章誤差擴大效應及其抑制方法92
6.1電流零點漂移自校正方法92
6.1.1直流母線電流零點漂移分析92
6.1.2動態(tài)電流雙采樣方法93
6.1.3誤差自校正策略95
6.2實驗結果分析95
6.3本章小結99
參考文獻99
第7章T型三電平逆變器及電壓空間矢量調制101
7.1T型三電平逆變器拓撲結構101
7.1.1拓撲結構概述101
7.1.2開關狀態(tài)分析102
7.1.3換流過程分析102
7.2T型三電平逆變器的電壓空間矢量調制105
7.2.1基本電壓空間矢量105
7.2.2電壓矢量合成107
7.2.3開關順序優(yōu)化110
7.3T型三電平逆變器SVPWM的仿真實現(xiàn)114
7.3.1目標矢量扇區(qū)、幅值和扇區(qū)輻角判斷114
7.3.2目標矢量區(qū)域判斷115
7.3.3基本矢量作用時間計算115
7.3.4調整基本矢量作用順序116
7.3.5七段式時間分配117
7.3.6ABC各相矢量狀態(tài)確定118
7.3.7矢量狀態(tài)轉換為PWM波形輸出119
7.3.8完整T型三電平SVPWM系統(tǒng)119
7.3.9T型電平SVPWM系統(tǒng)RL串聯(lián)負載時的開環(huán)運行120
7.4T型三電平逆變器矢量控制系統(tǒng)仿真121
7.5本章小結124
參考文獻124
第8章T型三電平逆變器C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126
8.1T型三電平逆變電路中點電流采樣126
8.1.1中點電流采樣原理126
8.1.2中點電流不可觀測區(qū)128
8.2CSVPWM發(fā)波原理129
8.2.1A1區(qū)域129
8.2.2A2~A4區(qū)域132
8.3CSVPWM電流重構132
8.3.1CSVPWM電流采樣策略132
8.3.2CSVPWM相電流重構策略133
8.4實驗及結果分析134
8.4.1實驗裝置134
8.4.2實驗結果分析134
8.5本章小結139
參考文獻139
第9章單電流傳感與脈沖寬度調制的硬件和軟件實現(xiàn)141
9.1系統(tǒng)硬件結構141
9.1.1直流動力電源142
9.1.2逆變主電路及其驅動保護單元144
9.1.3低壓輔助電源單元145
9.1.4母線及相電流采樣與信號處理單元145
9.1.5控制單元149
9.2硬件平臺及參數(shù)158
9.2.1硬件平臺構成158
9.2.2關鍵參數(shù)160
9.3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軟件162
9.3.1前/后臺軟件總體結構162
9.3.2系統(tǒng)時鐘及主中斷軟件實現(xiàn)163
9.3.3標準SVPWM脈沖發(fā)生及電流采樣軟件實現(xiàn)164
9.4單電流傳感交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軟件166
9.4.1軟件總體結構166
9.4.2系統(tǒng)時鐘及采樣中斷的軟件實現(xiàn)167
9.5本章小結168
參考文獻169
附錄170
附錄A異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170
A.1異步電機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170
A.1.1異步電機結構170
A.1.2異步電機工作原理171
A.2交流電機矢量控制基本原理176
A.2.1運動控制系統(tǒng)的基本運動方程176
A.2.2直流電機電磁轉矩177
A.2.3交流電機電磁轉矩178
A.2.4矢量控制基本原理178
A.3異步電機數(shù)學模型179
A.3.1靜止三相坐標系中的異步電機數(shù)學模型179
A.3.2靜止兩相坐標系中的異步電機數(shù)學模型 181
A.3.3旋轉正交坐標系中的異步電機模型184
A.4異步電機轉子磁鏈定向矢量控制186
A.4.1轉子磁鏈定向原理186
A.4.2轉子磁鏈觀測188
A.4.3異步電機轉子磁鏈定向矢量控制系統(tǒng)189
參考文獻190
附錄B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190
B.1永磁同步電機結構及工作原理190
B.1.1永磁同步電機結構191
B.1.2永磁同步電機工作原理192
B.2永磁同步電機數(shù)學模型193
B.2.1永磁同步電機物理模型193
B.2.2靜止三相坐標系中的永磁同步電機數(shù)學模型194
B.2.3旋轉正交坐標系中的永磁同步電機模型196
B.3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197
B.3.1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總體結構197
B.3.2弱磁控制與轉子位置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