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88 元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5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謝筆鈞
- 出版時間:2023/12/1
- ISBN:9787030640260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S201.2
- 頁碼:612
- 紙張:
- 版次:01
- 開本:16
本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食品化學的基本知識。全書共10章,包括緒論,水,糖類,脂質(zhì),氨基酸、肽和蛋白質(zhì),酶,食品色素和著色劑,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風味化合物以及食品添加劑。本書闡述了食品成分的化學和生物化學組成、特征,著重討論其結(jié)構(gòu)在食品加工和儲藏過程中的各種變化,結(jié)合食品的儲藏加工,就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質(zhì)和營養(yǎng)、保證食品的安全等做了較詳細的敘述。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1章緒論1
1.1食品化學研究的內(nèi)容1
1.2食品化學的發(fā)展歷史4
1.3食品化學的研究方法6
1.3.1食品的品質(zhì)和安全性6
1.3.2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6
1.3.3各類反應對食品品質(zhì)和安全性的影響7
1.3.4反應的動力學7
第2章水9
2.1概述9
2.2水和冰的物理特性10
2.3水和冰的結(jié)構(gòu)12
2.3.1水分子12
2.3.2冰的結(jié)構(gòu)16
2.3.3液態(tài)水的結(jié)構(gòu)19
2.4水與溶質(zhì)間的相互作用21
2.4.1一般概念21
2.4.2水與離子和離子基團的相互作用25
2.4.3水與具有氫鍵鍵合能力的中性基團的相互作用25
2.4.4水與非極性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26
2.5水活度28
2.5.1水活度的定義28
2.5.2水活度對溫度的相依性31
2.6水分的吸濕等溫線33
2.6.1定義和區(qū)間33
2.6.2吸濕等溫線與溫度的關(guān)系35
2.6.3滯后現(xiàn)象35
2.7水活度與食品的穩(wěn)定性36
2.8低于結(jié)冰溫度時冰對食品穩(wěn)定性的影響39
2.9分子淌度和食品穩(wěn)定性40
2.9.1概述40
2.9.2狀態(tài)圖41
2.9.3分子淌度與食品性質(zhì)的相關(guān)性42
2.9.4分子淌度與狀態(tài)圖的相關(guān)性43
2.9.5分子淌度與干燥45
2.9.6食品貨架期的預測48
第3章糖類50
3.1概述50
3.1.1糖類的種類50
3.1.2食品中的糖類51
3.2糖類的結(jié)構(gòu)55
3.2.1單糖55
3.2.2糖苷58
3.2.3低聚糖61
3.2.4多糖69
3.3糖類的性質(zhì)82
3.3.1鏈狀糖類反應82
3.3.2氧化反應83
3.3.3還原反應85
3.3.4酯化與醚化反應85
3.3.5糖類的脫水和熱降解86
3.3.6非酶褐變反應88
3.3.7焦糖化反應93
3.3.8丙烯酰胺的形成94
3.3.9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95
3.4食品中單糖和低聚糖的功能102
3.4.1親水功能102
3.4.2風味結(jié)合功能103
3.4.3糖類褐變產(chǎn)物和食品風味103
3.4.4甜味104
3.5食品中的多糖105
3.5.1淀粉105
3.5.2糖原118
3.5.3纖維素118
3.5.4半纖維素120
3.5.5果膠121
3.5.6瓜爾豆膠和角豆膠123
3.5.7阿拉伯樹膠124
3.5.8黃芪膠125
3.5.9瓊脂126
3.5.10鹿角藻膠126
3.5.11褐藻膠128
3.5.12微生物多糖129
3.5.13魔芋葡甘露聚糖131
3.5.14膳食纖維和益生元131
第4章脂質(zhì)135
4.1概述135
4.2命名135
4.2.1脂肪酸135
4.2.2;视139
4.2.3磷脂140
4.2.4甾醇142
4.2.5蠟143
4.2.6其他脂質(zhì)143
4.3分類143
4.4油脂的物理化學特性144
4.4.1天然脂肪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145
4.4.2三酰甘油的物理性質(zhì)147
4.4.3結(jié)晶和稠度150
4.4.4乳狀液和乳化劑163
4.5脂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171
4.5.1脂解171
4.5.2脂質(zhì)氧化171
4.5.3熱分解197
4.5.4油脂在油炸條件下的化學變化200
4.5.5電離輻射對脂肪的影響202
4.6油脂加工化學206
4.6.1油脂精煉206
4.6.2油脂氫化207
4.6.3酯交換210
4.7食品脂質(zhì)在風味中的作用214
4.7.1物理效應214
4.7.2作為風味前體的脂質(zhì)214
4.8脂質(zhì)與健康215
4.8.1脂肪酸的生物活性215
4.8.2低熱量脂質(zhì)217
4.8.3短鏈脂肪218
第5章氨基酸、肽和蛋白質(zhì)219
5.1概述219
5.2氨基酸和蛋白質(zhì)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220
5.2.1氨基酸的一般性質(zhì)220
5.2.2氨基酸的化學反應229
5.3蛋白質(zhì)的結(jié)構(gòu)233
5.3.1蛋白質(zhì)的結(jié)構(gòu)層次233
5.3.2維持和穩(wěn)定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的作用力244
5.4蛋白質(zhì)分子的變性252
5.4.1變性的熱力學253
5.4.2變性因素256
5.5蛋白質(zhì)的功能性質(zhì)266
5.5.1水合性質(zhì)268
5.5.2溶解性273
5.5.3蛋白質(zhì)的界面性質(zhì)278
5.5.4黏度294
5.5.5膠凝作用296
5.5.6面團的形成300
5.5.7風味結(jié)合302
5.5.8與其他化合物的結(jié)合305
5.6食品蛋白質(zhì)在加工和儲藏中的變化305
5.6.1營養(yǎng)價值的變化和毒性306
5.6.2蛋白質(zhì)功能性質(zhì)的變化320
第6章酶332
6.1概述332
6.1.1酶的化學本質(zhì)332
6.1.2酶的特征333
6.1.3酶的命名與分類336
6.1.4生物體中的酶339
6.1.5酶的分離純化與活力測定340
6.2酶的催化反應動力學340
6.2.1底物濃度的影響341
6.2.2pH對酶轉(zhuǎn)化速率的影響344
6.2.3溫度對酶轉(zhuǎn)化速率的影響346
6.2.4酶濃度對酶轉(zhuǎn)化速率的影響348
6.2.5水活度對酶活力的影響348
6.2.6激活劑對酶轉(zhuǎn)化速率的影響350
6.2.7抑制劑對酶催化轉(zhuǎn)化速率的影響351
6.3酶在食品中的作用356
6.3.1內(nèi)源酶在食品質(zhì)量中的作用356
6.3.2質(zhì)地359
6.3.3風味362
6.3.4營養(yǎng)質(zhì)量363
6.4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364
6.4.1酶的固定化方法364
6.4.2固定化酶的性質(zhì)366
6.4.3固定化酶在食品中的應用367
6.5食品加工中的酶制劑368
6.5.1甜味劑生產(chǎn)使用的酶制劑369
6.5.2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369
6.5.3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70
6.5.4蛋白質(zhì)食品加工中使用的酶制劑370
6.6酶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371
6.6.1被測化合物是酶的底物372
6.6.2被測化合物是酶的激活劑或抑制劑373
6.6.3食品燙漂和滅菌效果的酶指示劑374
第7章食品色素和著色劑376
7.1食品固有的色素376
7.1.1葉綠素376
7.1.2血紅素385
7.1.3類胡蘿卜素391
7.1.4花色素苷397
7.1.5類黃酮406
7.1.6原花色素412
7.1.7單寧413
7.1.8甜菜色素414
7.1.9醌和噸酮418
7.1.10其他天然色素419
7.2食品中添加的著色劑420
7.2.1天然色素420
7.2.2人工合成色素423
第8章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427
8.1概述427
8.2維生素的穩(wěn)定性428
8.2.1成熟度的影響429
8.2.2采后及儲藏過程中的影響429
8.2.3谷類食物在研磨過程中維生素的損失430
8.2.4浸提和燙漂430
8.2.5化學藥劑處理的影響431
8.2.6維生素的潛在毒性432
8.3維生素的每日參考攝入量432
8.4水溶性維生素439
8.4.1抗壞血酸439
8.4.2硫胺素445
8.4.3核黃素450
8.4.4煙酸452
8.4.5維生素B6454
8.4.6葉酸酯458
8.4.7維生素B12463
8.4.8泛酸464
8.4.9生物素466
8.5脂溶性維生素467
8.5.1維生素A467
8.5.2維生素K472
8.5.3維生素D473
8.5.4維生素E474
8.6礦物質(zhì)477
8.6.1概述477
8.6.2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478
8.6.3功能特性及存在狀態(tài)479
8.6.4加工過程中的損失與獲取482
8.6.5食品中礦物質(zhì)的利用率和安全性484
第9章風味化合物486
9.1概述486
9.2味覺和非特殊滋味感覺486
9.2.1味覺486
9.2.2風味增強劑492
9.2.3澀味493
9.2.4辣味494
9.2.5kokumi風味495
9.2.6清涼風味495
9.3蔬菜、水果和調(diào)味料風味496
9.3.1蔥屬類中的含硫揮發(fā)物496
9.3.2十字花科中的含硫揮發(fā)物496
9.3.3香菇類蘑菇中特有的硫化物497
9.3.4蔬菜中的甲氧基烷基吡嗪揮發(fā)物498
9.3.5脂肪酸的酶作用產(chǎn)生的揮發(fā)物498
9.3.6支鏈氨基酸產(chǎn)生的揮發(fā)物500
9.3.7揮發(fā)性萜類化合物的風味500
9.3.8莽草酸合成途徑中產(chǎn)生的風味501
9.3.9柑橘類風味502
9.3.10草本香料和調(diào)味料風味503
9.4乳酸乙醇發(fā)酵中的風味505
9.5脂肪和油的風味揮發(fā)物506
9.5.1脂肪和油水解產(chǎn)生的風味507
9.5.2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特征風味507
9.6肉品的風味揮發(fā)物508
9.6.1反芻動物肉及乳中的特征風味508
9.6.2非反芻動物肉的特征風味508
9.6.3魚和海產(chǎn)食品風味的揮發(fā)物510
9.7加工過程中風味揮發(fā)物的產(chǎn)生511
9.7.1熱加工引起的風味511
9.7.2類胡蘿卜素氧化分解的揮發(fā)物514
9.8風味分析515
9.8.1風味成分的提取分離515
9.8.2分離520
9.8.3化學結(jié)構(gòu)521
9.8.4與風味的相關(guān)性521
9.8.5風味的感官評價522
9.9風味化學及工藝學的發(fā)展前景523
第10章食品添加劑524
10.1概述524
10.2酸和發(fā)酵酸525
10.2.1酸和食品525
10.2.2化學發(fā)酵系統(tǒng)和發(fā)酵酸527
10.3堿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530
10.4緩沖體系和鹽類531
10.4.1食品中的緩沖液和pH控制531
10.4.2鹽類在乳制品和肉類加工中的應用532
10.5螯合劑533
10.5.1螯合物和螯合劑533
10.5.2螯合物在食品中的作用534
10.6抗氧化劑535
10.7抗菌劑536
10.7.1亞硫酸鹽和二氧化硫536
10.7.2亞硝酸鹽和硝酸鹽538
10.7.3山梨酸538
10.7.4納他霉素539
10.7.5甘油酯540
10.7.6丙酸540
10.7.7乙酸540
10.7.8苯甲酸540
10.7.9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541
10.7.10環(huán)氧化物541
10.7.11抗生素542
10.7.12焦碳酸二乙酯543
10.8非營養(yǎng)性和低熱量甜味劑543
10.8.1環(huán)己基氨基磺酸鹽544
10.8.2糖精545
10.8.3阿斯巴甜545
10.8.4阿瑟休發(fā)姆K547
10.8.5三氯蔗糖547
10.8.6其他非營養(yǎng)性和低熱量甜味劑548
10.9質(zhì)構(gòu)化形成劑和組織硬化劑550
10.9.1質(zhì)構(gòu)化形成劑550
10.9.2組織硬化劑551
10.10穩(wěn)定劑和增稠劑551
10.11食品中的軟物質(zhì)簡介552
10.12代脂肪555
10.12.1糖類代脂肪555
10.12.2蛋白質(zhì)代脂肪555
10.12.3合成低熱量的三酰甘油脂肪替代物556
10.12.4合成脂肪替代物557
10.13咀嚼物質(zhì)558
10.14表觀控制劑和澄清劑558
10.15面粉漂白劑和面包改良劑560
10.16抗結(jié)劑和調(diào)節(jié)劑561
10.17氣體和推進劑的應用561
10.18冷凍保護劑563
10.18.1糖類563
10.18.2抗凍蛋白和抗凍肽類563
10.18.3冷凍保護機理564
10.19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564
10.19.1安全性評價方法564
10.19.2維生素中毒565
10.20食品添加劑的分類和選擇565
參考文獻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