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官僚:公共服務中的個人困境》是街頭官僚研究的開山之作,也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邁克爾·李普斯基的代表作品。在本書中,作者將“街頭官僚”定義為那些在工作過程中直接與公眾打交道,并在執(zhí)行公務的過程中擁有實質(zhì)性裁量權的公職人員,并提出,典型的街頭官僚包括教師、警察、社會工作者、法官、公共律師、醫(yī)務工作者等。本書旨在探尋街頭官僚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盡管他們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策執(zhí)行者,處于政策鏈條的最末端,但由于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公眾進行賞罰決斷,因此他們的政策執(zhí)行行為在許多情況下也是一種政策制定行為。
本書從個體視角出發(fā),考察了街頭官僚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遭遇的廣泛困境。作為街頭官僚的服務或管理對象,公眾也常常面臨行動上的困境。這些困境來自政策規(guī)范、組織目標及公眾需求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面對復雜、凌亂、緊張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環(huán)境,街頭官僚可能不得不采取限量配給資源、根據(jù)官僚組織的偏好篩選申請者、不多加思考就批準申請、“一刀切”等做法來簡化工作任務,以使自己在完成繁重工作的同時,避免被問責的消極后果。深入分析上述困境和沖突,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街頭官僚的行為及其策略,也有助于人們了解法律和政策在現(xiàn)實中是如何真正得到執(zhí)行的。
作為街頭官僚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本書于1980年首次出版,標志著街頭官僚理論正式誕生。在其后的40多年中,本書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推動街頭官僚研究成為公共管理、政治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此外,本書從政策執(zhí)行研究的角度,對街頭官僚的工作環(huán)境及其在政策執(zhí)行中的行動策略展開分析,開辟了政策執(zhí)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揭示了政策執(zhí)行的底層邏輯。
作者簡介
邁克爾·李普斯基(Michael Lipsky),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美國公共行政科學院院士,街頭官僚理論的提出者。具有豐富的教學與科研經(jīng)歷,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政治學教授,先后在知名智庫Dēmos擔任高級項目主任、杰出高級研究員,還曾在喬治城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任教。長期從事政治學和公共管理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專長為民主與治理、政府運作與創(chuàng)新、非營利組織與慈善、社會服務等。出版《城市政治中的抗議》《雇傭非營利組織:合約時代的福利國家》等多部著作,《街頭官僚:公共服務中的個人困境》為其代表作品。
譯者簡介
韓志明,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家治理、城市治理和基層治理。出版《讓權利運用起來——公民問責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行政責任的制度困境與制度創(chuàng)新》等專著,《官僚制》等譯著。
顏昌武,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學理論、基層治理等。出版《公共行政學簡明史:以西蒙-沃爾多爭論為主線》等專著,《行政國家:美國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論研究》《公共行政學百年爭論》等譯著。
第一部分 導論
街頭官僚提供獎勵和進行懲罰的方式,建構和設定了公眾的生活和機遇。這些方式規(guī)定了人們行動的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因此,每當公眾的福利增加時,國家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擴張。作為公共利益的供給者和公共秩序的維護者,街頭官僚是政治論爭的焦點。他們常常在兩種訴求中被撕扯:一邊是服務對象對提高服務有效性和回應性的訴求,一邊是公民團體對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和效率的訴求。
第一章 街頭官僚的關鍵角色
關于公共服務范圍與本質(zhì)的沖突
與公眾打交道時的沖突
第二章 作為政策制定者的街頭官僚
自由裁量權
源于組織權威的相對自主權
街頭官僚與管理者的差異
抵抗的資源
第二部分 工作情境
街頭官僚機構往往會陷入平庸的循環(huán)中。項目越完善,對公民的需求反應越靈敏,服務需求也就越多。這種更多的需求迫使機構人為地限制服務,或者在缺乏定價機制的情況下向服務對象強加費用。服務質(zhì)量低劣或者是難以獲得服務的代價,一直持續(xù)到極端情況下,該機構將恢復到以前對服務對象需求漠不關心的均衡狀態(tài)。組織越成功,就越有可能遇到這種困境。
引言
第三章 資源問題
需求與供給:為什么資源在街頭官僚機構中總是匱乏的
第四章 目標和績效評估
目標
績效評估
第五章 與服務對象的關系
非自愿的服務對象
沖突、互惠和控制
服務對象的社會建構
第六章 街頭工作中的維護與疏離
維護
疏離
疏離的影響
第三部分 實踐模式
對街頭官僚機構的研究可能會和其他研究有所不同,因為在街頭官僚機構中,不僅要制定出令人滿意的 (而非最理想的)決策,而且心理及組織過程也要令人滿意。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街頭官僚機構,我們就必須仔細地探究街頭官僚為應對工作上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所形成的慣例和帶有主觀性的回應方式。
引言
第七章 限量配給服務:對使用與需求的限制
服務的代價
排隊
慣例與限量配給
第八章 限量配給服務:管理中的不均等
對偏見之普遍性的評論
第九章 控制服務對象和工作情境
精打細算
對常規(guī)做法的結果予以管理
第十章 與服務對象打交道時的心態(tài)
改變街頭官僚對工作的看法
改變街頭官僚對服務對象的看法
第四部分 街頭官僚的未來
街頭官僚擁有的自由裁量權越大,我們就越不能推斷量化指標與服務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即便是警察逮捕人數(shù)或急診室治療人數(shù)這樣看似簡單的評估指標,我們也不知道逮捕是否謹慎,或者治療是否符合適當?shù)臉藴。?jīng)驗豐富的管理專家承認,從量化指標推斷服務質(zhì)量,是會產(chǎn)生問題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把量化指標作為評估服務質(zhì)量的替代指標,也不妨礙他們忽視其使用中的推理問題。
第十一章 對人性化服務的抨擊:官僚控制、問責制與財政危機
使員工遵守機構目標
問責與生產(chǎn)率
街頭官僚與財政危機
第十二章 官僚關系的大背景
街頭官僚關系中的矛盾傾向
第十三章 對人性化服務的支持:改革與重建的方向
提升服務對象自主性的方法
當前的實踐方向
專業(yè)主義的前景與問題
讓新員工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