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89 元
叢書名: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guī)劃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6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于躍芹,劉永軍著
- 出版時間:2024/2/1
- ISBN:9787030777706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O62
- 頁碼:484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3
- 開本:16開
《有機化學(第三版)》是山東省有機化學精品課程、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和山東省優(yōu)秀教學團隊的建設成果,是為了適應新時期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編寫的。《有機化學(第三版)》按官能團分類,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基礎,強化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的構(gòu)效關系,將各類有代表性的有機物結(jié)構(gòu)特征、反應規(guī)律和反應機理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討論。在內(nèi)容上進行了整合,根據(jù)《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 (2017版)全面更新有機化合物命名,將其在第 2章詳細系統(tǒng)地討論;另外,引進了部分有機化學前沿發(fā)展成果和成功實例。《有機化學(第三版)》配套教學視頻和課程思政相關閱讀材料等,讀者可掃描二維碼進行學習。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
1.2有機化合物的特點 1
1.2.1有機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特點 2
1.2.2有機化合物的性質(zhì)特點 2
1.3有機化合物中共價鍵的性質(zhì) 3
1.4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 5
1.5有機化學中的酸堿理論簡介 6
1.5.1 Arrhenius酸堿理論 6
1.5.2 Br.nsted質(zhì)子理論 6
1.5.3 Lewis電子對理論 7
1.6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8
1.6.1根據(jù)碳架分類 8
1.6.2根據(jù)官能團分類 9
1.7有機化合物構(gòu)造式的寫法 10
第2章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12
2.1 脂肪烴的命名 12
2.1.1 直鏈脂肪烴的命名 12
2.1.2 支鏈脂肪烴的命名 13
2.2 脂環(huán)烴的命名 17
2.2.1 單環(huán)化合物的命名 18
2.2.2 橋環(huán)化合物的命名 19
2.2.3 螺環(huán)化合物的命名 19
2.3 芳烴的命名 20
2.3.1 單環(huán)芳烴的命名 20
2.3.2 多環(huán)芳烴的命名 21
2.4 鹵代烴的命名 22
2.5 含氧衍生物的命名 23
2.5.1 醇的命名 23
2.5.2 酚的命名 24
2.5.3 醚的命名 25
2.5.4 醛、酮的命名 26
2.5.5 羧酸的命名 28
2.5.6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29
2.6 胺的命名 30
習題 31
第3章 飽和烴 35
(一) 烷烴 35
3.1烷烴的結(jié)構(gòu) 35
3.1.1碳原子的正四面體結(jié)構(gòu) 35
3.1.2碳原子的 sp3雜化軌道 35
3.1.3烷烴分子的形成 36
3.2烷烴的同分異構(gòu)現(xiàn)象 37
3.2.1烷烴的同系列和同分異構(gòu)現(xiàn)象 37
3.2.2烷烴的構(gòu)象異構(gòu) 39
3.3烷烴的物理性質(zhì) 42
3.4烷烴的化學性質(zhì) 44
3.4.1鹵代反應及自由基反應機理 44
3.4.2氧化反應 49
3.4.3裂化反應 50
3.4.4異構(gòu)化反應 50
(二) 環(huán)烷烴 51
3.5環(huán)烷烴的同分異構(gòu)現(xiàn)象 51
3.5.1環(huán)烷烴的構(gòu)造異構(gòu) 51
3.5.2環(huán)烷烴的順反異構(gòu) 51
3.5.3環(huán)烷烴的構(gòu)象異構(gòu) 51
3.6環(huán)烷烴的物理性質(zhì) 57
3.7環(huán)烷烴的化學性質(zhì) 57
3.7.1鹵代反應 57
3.7.2氧化反應 57
3.7.3異構(gòu)化反應 58
3.7.4小環(huán)烷烴的加成反應 58
3.8飽和烴的來源和制法 59
習題 60
第4章 不飽和脂肪烴 62
(一) 烯烴 62
4.1烯烴的結(jié)構(gòu) 62
4.2烯烴的同分異構(gòu)現(xiàn)象 63
4.3烯烴的物理性質(zhì) 65
4.4烯烴的化學性質(zhì) 66
4.4.1加成反應 66
4.4.2氧化反應 78
4.4.3聚合反應 81
4.4.4 α-氫原子的反應 82
4.5烯烴的來源和制法 83
(二) 炔烴 83
4.6炔烴的結(jié)構(gòu) 84
4.7炔烴的物理性質(zhì) 85
4.8炔烴的化學性質(zhì) 86
4.8.1末端炔烴的酸性 86
4.8.2加成反應 87
4.8.3氧化反應 90
4.8.4聚合反應 91
4.9炔烴的制法 91
(三) 二烯烴 92
4.10二烯烴的分類 92
4.11共軛二烯烴的結(jié)構(gòu)和共軛效應 93
4.11.1共軛二烯烴的結(jié)構(gòu) 93
4.11.2共軛效應 94
4.11.3共振論 95
4.12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zhì) 98
4.12.1親電加成反應 98
4.12.2雙烯合成反應 100
4.12.3聚合反應和合成橡膠 101
4.13共軛二烯烴的來源和制法 104
習題 104
第5章 芳香烴 108
5.1苯的結(jié)構(gòu) 108
5.2單環(huán)芳烴的物理性質(zhì) 110
5.3單環(huán)芳烴的化學性質(zhì) 111
5.3.1苯環(huán)上的親電取代反應 111
5.3.2苯環(huán)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guī)律 118
5.3.3還原反應 126
5.3.4氧化反應 127
5.3.5芳烴側(cè)鏈的反應 127
5.4稠環(huán)芳烴 128
5.4.1 萘 128
5.4.2蒽和菲 133
5.4.3其他稠環(huán)芳烴 135
5.5 Hückel規(guī)則與非苯芳烴 137
5.5.1 Hückel規(guī)則 137
5.5.2非苯芳烴 137
5.6芳烴的來源及制法 139
5.6.1煤的干餾 139
5.6.2石油的芳構(gòu)化 139
習題 140
第6章 手性分子 143
6.1手性分子與對映異構(gòu) 143
6.1.1手性與手性分子 143
6.1.2旋光性與對映異構(gòu) 143
6.1.3對稱因素與手性判斷 145
6.2對映異構(gòu)體的書寫與構(gòu)型標記 146
6.2.1構(gòu)型的表示方法 146
6.2.2構(gòu)型的標記 147
6.3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gòu) 150
6.4含多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gòu) 150
6.4.1含有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150
6.4.2含有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151
6.5環(huán)狀化合物的對映異構(gòu) 152
6.6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gòu) 153
6.7手性有機化合物的制法 154
6.7.1外消旋體的拆分 155
6.7.2不對稱合成 156
習題 158
第7章 鹵代烴 160
7.1鹵代烴的物理性質(zhì) 160
7.2鹵代烷烴的化學性質(zhì) 161
7.2.1鹵代烷烴的親核取代反應 161
7.2.2親核取代反應歷程 163
7.2.3消除反應 170
7.2.4消除反應歷程 171
7.2.5取代反應和消除反應的競爭 174
7.2.6與金屬的反應 175
7.3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 178
7.3.1結(jié)構(gòu)對化學活性的影響 178
7.3.2鹵代芳烴的親核取代反應 180
7.4多鹵代烴簡介 182
7.5鹵代烴的制法 184
7.5.1烴的鹵代 184
7.5.2不飽和烴的加成 185
7.5.3由醇制備 185
習題 185
第8章 有機波譜基礎 188
8.1電磁輻射與吸收光譜 188
(一) 紅外光譜 189
8.2紅外光譜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 189
8.2.1分子振動類型 189
8.2.2影響紅外吸收頻率的因素 190
8.3官能團的特征吸收頻率 190
8.4烴類的紅外光譜 192
8.4.1 烷烴 192
8.4.2 烯烴 194
8.4.3 炔烴 194
8.4.4 芳烴 195
8.5紅外光譜解析 196
(二) 紫外光譜 197
8.6紫外光譜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 198
8.7 Lambert-Beer定律與紫外光譜圖的表示方法 198
8.7.1 Lambert-Beer定律 198
8.7.2紫外光譜圖的表示方法 199
8.8紫外光譜與有機化合物分子結(jié)構(gòu)的關系 199
8.9紫外光譜的應用 200
(三) 核磁共振譜 201
8.10核磁共振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 202
8.11核磁共振譜儀與核磁共振譜的表示方法 203
8.12化學位移 203
8.12.1屏蔽效應 203
8.12.2化學位移 204
8.12.3影響化學位移的因素 204
8.13自旋耦合與自旋裂分 206
8.13.1質(zhì)子自旋耦合與自旋裂分 207
8.13.2耦合常數(shù) 207
8.13.3核的等價性 208
8.14峰面積與積分*線 209
8.15 1H NMR譜圖解析 209
8.16 13C核磁共振簡介 211
(四) 質(zhì)譜 212
8.17基本原理 212
8.18質(zhì)譜儀簡介 213
8.19質(zhì)譜裂解反應 214
8.20譜圖解析 216
習題 218
第9章 醇和醚 221
(一) 醇 221
9.1醇的物理性質(zhì) 221
9.2醇的化學性質(zhì) 224
9.2.1醇的酸性 224
9.2.2醇與含氧無機酸的反應 225
9.2.3醇羥基的置換反應 226
9.2.4醇的脫水反應 228
9.2.5醇的氧化與脫氫 230
9.3鄰二醇的特殊反應 233
9.3.1鄰二醇用高碘酸或四乙酸鉛氧化 233
9.3.2片吶醇重排 234
9.4重要的醇 235
9.5醇的制法 238
(二) 醚 239
9.6醚的物理性質(zhì) 240
9.7醚的化學性質(zhì) 241
9.7.1鹽的生成和醚鍵的斷裂 241
9.7.2過氧化物的生成 242
9.7.3 1,2-環(huán)氧化合物的開環(huán)反應 243
9.8重要的醚 245
9.9醚的制備 248
習題 249
第10章 酚 252
10.1酚的物理性質(zhì) 252
10.2酚的化學性質(zhì) 254
10.2.1酚羥基的反應 254
10.2.2芳環(huán)上的親電取代反應 258
10.2.3酚與羰基化合物的縮合反應 262
10.2.4酚的氧化還原反應 265
10.3重要的酚 266
10.4酚的制法 267
10.4.1異丙苯氧化法 267
10.4.2磺化堿熔法 268
10.4.3從芳鹵衍生物制備 268
習題 268
第11章 醛酮醌 270
11.1羰基的結(jié)構(gòu) 270
11.2醛、酮的物理性質(zhì) 270
11.3醛、酮的化學性質(zhì) 272
11.3.1親核加成反應 273
11.3.2 α-氫的反應 281
11.3.3氧化與還原反應 288
11.3.4 α,β -不飽和醛、酮 293
11.4醛、酮的制備 294
11.5重要的醛、酮 296
11.6 醌 297
習題 299
第12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302
(一) 羧酸 302
12.1羧酸的物理性質(zhì) 302
12.2羧酸的化學性質(zhì) 304
12.2.1酸性和成鹽 304
12.2.2羥基的取代反應——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307
12.2.3還原反應 310
12.2.4脫羧反應 310
12.2.5 α-氫的取代反應 310
12.3羧酸的制法 311
12.4二元羧酸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