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科耶夫(1902-1968),法國哲學家、外交家。出生于莫斯科,1919年科耶夫離開蘇俄,前往德國。在德國,他靠做生意來維持生活,同時研究哲學。1926年,他獲得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導師是卡爾·雅斯貝爾斯。1933年移居法國,提出自己的哲學論題后歷史,這個論題在許多方面界定了我們對后現(xiàn)代,以至我們生活的當下的理解。戰(zhàn)后,科耶夫完全放棄了哲學研究,因為在歷史終結(jié)之后空談哲理對他來說不再有任何意義。他開始投身于外交事務。作為法國駐歐共體的代表,科耶夫成了當今歐盟的締造者之一。他起草的關(guān)于歐洲共同體海關(guān)稅則的協(xié)定至今仍是歐洲經(jīng)濟體系的重要核心之一。
編譯者前言:絕對精神的喜劇與自我意識的悲。ㄇ窳⒉ǎ
第一編
法國國是綱要 (科耶夫)
黑格爾哲學中的死亡理念 (科耶夫)
科耶夫費舍德文獻 (科耶夫、費舍德)
科耶夫施米特通信 (科耶夫、施米特)
從歐洲視角看殖民主義 (科耶夫)
第二編
科耶夫的拉丁帝國 (霍斯)
世界的多樣性:新背景、舊同盟 (阿。
世界的多樣性 (赫克舍)
施米特的歐洲 (麥考米克)
施米特的大空間秩序概念 (莫爾頓)
歐洲與世界新秩序 (霍斯)
三種全球秩序觀念 (繆勒)
第三編
普遍均質(zhì)國家的合理性 (霍斯、弗洛斯特)
評科耶夫《無神論》 (佩姆)
評《法權(quán)現(xiàn)象學綱要》 (佩姆)
評《僭主的愛欲》 (達格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