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九篇三十四章。第一篇總論,敘述了X線成像的物理基礎、數(shù)字X線成像基礎、X線防護、對比劑、醫(yī)學影像技術發(fā)展及應用評價;第二篇數(shù)字X線成像技術,敘述了X線成像設備與成像技術、X線造影檢查技術、人體各部位X線攝影技術;第三篇CT成像技術,敘述了CT構造與成像原理、CT成像基本概念與檢查方法、CT檢查技術、CT成像質量控制;第四篇DSA成像技術,敘述了DSA設備及成像技術、影像導向的介人治療技術、DSA檢查技術;第五篇MRI技術,敘述了磁共振成像原理與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磁共振成像脈沖序列、磁共振成像應用技術、MR圖像質量控制、MRI檢查技術;第六篇超聲成像技術,敘述了超聲設備與成像基礎、心臟超聲檢查技術、胸腹部超聲檢查技術、淺表器官及血管超聲檢查技術、介入超聲;第七篇核醫(yī)學成像技術,敘述了核醫(yī)學設備及顯像原理、核醫(yī)學顯像技術、常見的核醫(yī)學顯像方法;第八篇放射治療技術,敘述了放射治療設備、放射治療模擬定位計劃設計與執(zhí)行、放射治疔技術;第九篇醫(yī)學影像信息與人工智能及圖像打印技術,敘述了醫(yī)學影像信息技術、圖像打印與圖像顯示技術。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X線成像的物理基礎 1
第一節(jié) X線產(chǎn)生及其特性 1
第二節(jié) X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4
第二章 數(shù)字 X線成像基礎 7
第一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特征 7
第二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形成 9
第三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處理 10
第四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評價 18
第三章 X線防護 22
第一節(jié) X線對人體的危害 22
第二節(jié) X線的防護要求 24
第三節(jié) 常用的輻射量及其單位 25
第四章 對比劑 28
第一節(jié) X線對比劑 28
第二節(jié) MR對比劑 31
第三節(jié) 超聲對比劑 33
第五章 醫(yī)學影像技術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5
第一節(jié) DR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5
第二節(jié) CT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5
第三節(jié) DSA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7
第四節(jié) MR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8
第五節(jié) 超聲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39
第六節(jié) 核醫(yī)學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40
第七節(jié) 放射治療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41
第八節(jié) 醫(yī)學影像信息與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41
第二篇 數(shù)字 X線成像技術
第六章 X線成像設備與成像技術 44
第一節(jié) X線設備的分類及其構成 44
第二節(jié) X線攝影的基礎知識 47
第三節(jié) DR成像技術 54
第四節(jié) DR成像新技術 59
第五節(jié) 乳腺 X線成像技術 68
第七章 X線造影檢查技術 85
第一節(jié) 消化道造影檢查 85
第二節(jié) 其他部位造影檢查 86
第八章 人體各部位 X線攝影技術 88
第一節(jié) 頭部 X線攝影 88
第二節(jié) 脊柱與骨盆 X線攝影 90
第三節(jié) 四肢 X線攝影 97
第四節(jié) 胸腹部 X線攝影 113
第五節(jié) 特殊攝影體位 116
第三篇 CT成像技術
第九章 CT構造與成像原理 125
第一節(jié) CT的基本構造及附屬設備 125
第二節(jié) CT成像原理 129
第十章 CT成像基本概念與檢查方法 132
第一節(jié) CT基本概念與掃描方法 132
第二節(jié) CT檢查前準備 140
第十一章 CT檢查技術 143
第一節(jié) 顱腦 CT檢查技術 143
第二節(jié) 急診腦卒中 CT檢查技術 145
第三節(jié) 鞍區(qū) CT檢查技術 148
第四節(jié) 眼及眼眶 CT檢查技術 149
第五節(jié) 鼻骨 CT檢查技術 149
第六節(jié) 耳部 CT檢查技術 150
第七節(jié) 鼻竇 CT檢查技術 150
第八節(jié) 口腔頜面部 CT檢查技術 151
第九節(jié) 咽喉部 CT檢查技術 152
第十節(jié) 頸部 CT檢查技術 153
第十一節(jié) 胸部 CT檢查技術 155
第十二節(jié) 肺動脈 CTA檢查技術 158
第十三節(jié) 先天性心臟病 CT掃描技術 158
第十四節(jié) 冠狀動脈 CT掃描技術 160
第十五節(jié) 肺靜脈與左心房 CT掃描技術 164
第十六節(jié) 急診胸痛三聯(lián)征 CT檢查技術 165
第十七節(jié) 腹部 CT掃描技術 167
第十八節(jié) 盆腔 CT掃描技術 170
第十九節(jié) 脊柱 CT掃描技術 171
第二十節(jié) 四肢骨關節(jié)及軟組織 CT掃描技術 172
第十二章 CT成像質量控制 176
第一節(jié) CT圖像質量評價 176
第二節(jié) CT硬件和軟件與圖像質量 178
第三節(jié) CT圖像質量控制的內容與方法 180
第四篇 DSA成像技術
第十三章 DSA設備及成像技術 182
第一節(jié) DSA設備的構造及其特性 182
第二節(jié) DSA成像原理 184
第三節(jié) DSA成像方式與時間減影方式 187
第四節(jié) DSA特殊成像技術 188
第十四章 影像導向的介入治療技術 197
第一節(jié) 介入放射的器械 197
第二節(jié) 介入治療的相關技術 199
第三節(jié) 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及其處理 205
第十五章 DSA檢查技術 208
第一節(jié) 檢查前準備 208
第二節(jié) 頭頸脊髓的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09
第三節(jié) 胸部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21
第四節(jié) 心臟大血管與冠狀動脈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24
第五節(jié) 腹部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32
第六節(jié) 盆腔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41
第七節(jié) 四肢 DSA技術與介入治療 242
第五篇 MRI技術
第十六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與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 248
第一節(jié) 磁共振成像原理 248
第二節(jié) 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 256
第十七章 磁共振成像脈沖序列 260
第一節(jié) 脈沖序列的構成、表達與分類 260
第二節(jié) 脈沖序列參數(shù)的意義 261
第三節(jié) 圖像對比度與加權 263
第四節(jié) 自旋回波序列 265
第五節(jié) 梯度回波序列 269
第六節(jié) 反轉恢復和快速反轉恢復序列 271
第七節(jié) 平面回波成像序列 273
第八節(jié) 基于螺旋槳技術的快速自旋回波及快速反轉恢復序列 274
第九節(jié) 三維成像及其脈沖序列 276
第十八章 磁共振成像應用技術 277
第一節(jié) 磁共振血管造影 277
第二節(jié) 磁共振水成像 279
第三節(jié) 磁共振功能成像 281
第四節(jié) 組織抑制技術 288
第五節(jié) 磁共振輔助成像技術 290
第六節(jié) 磁共振介入與分子影像學 292
第十九章 MR圖像質量控制 295
第一節(jié) MR圖像評價參數(shù)及成像參數(shù)間相互影響 295
第二節(jié) MRI偽影 296
第二十章 MRI檢查技術 300
第一節(jié) MRI檢查適應證與檢查前準備 300
第二節(jié) 顱腦 MRI檢查技術 301
第三節(jié) 脊柱與脊髓 MRI檢查技術 314
第四節(jié) 五官及頸部 MRI檢查技術 318
第五節(jié) 胸部 MRI檢查技術 325
第六節(jié) 心臟大血管 MRI檢查技術 329
第七節(jié) 腹部 MRI檢查技術 338
第八節(jié) 盆腔 MRI檢查技術 344
第九節(jié) 骨與關節(jié) MRI檢查技術 352
第十節(jié) 外周血管 MRI檢查技術 357
第十一節(jié) 外周神經(jīng) MRI檢查技術 358
第十二節(jié) 磁共振功能成像與定量成像技術 361
第六篇 超聲成像技術
第二十一章 超聲設備與成像基礎 363
第一節(jié) 超聲設備的構造及其特性 363
第二節(jié) 超聲成像物理基礎 366
第三節(jié) 超聲成像原理 369
第四節(jié) 超聲圖像的命名 373
第二十二章 心臟超聲檢查技術 376
第一節(jié) 經(jīng)胸壁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 376
第二節(jié) 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技術 380
第三節(jié) 三維超聲心動圖 384
第四節(jié) 心臟聲學造影 385
第二十三章 胸腹部超聲檢查技術 388
第一節(jié) 胸壁與胸腔超聲檢查技術 388
第二節(jié) 肺部與縱隔的超聲檢查技術 389
第三節(jié) 肝臟超聲檢查技術 389
第四節(jié) 膽道系統(tǒng)超聲檢查技術 391
第五節(jié) 胰腺超聲檢查技術 392
第六節(jié) 脾臟超聲檢查技術 394
第七節(jié) 胃腸道超聲檢查技術 395
第八節(jié) 腹壁、腹腔、腹膜及腹膜后超聲檢查技術 396
第九節(jié) 泌尿系統(tǒng)、腎上腺超聲檢查技術 397
第十節(jié) 婦科超聲檢查技術 399
第十一節(jié) 產(chǎn)科超聲檢查技術 402
第二十四章 淺表器官及血管超聲檢查技術 406
第一節(jié) 新生兒顱腦和脊髓 406
第二節(jié) 眼部超聲檢查技術 406
第三節(jié) 涎腺超聲檢查技術 407
第四節(jié) 甲狀腺和甲狀旁腺超聲檢查技術 407
第五節(jié) 乳腺超聲檢查技術 408
第六節(jié) 淺表淋巴結超聲檢查技術 408
第七節(jié) 陰囊超聲檢查技術 409
第八節(jié) 外周血管超聲檢查技術 410
第九節(jié) 肌骨神經(jīng)系統(tǒng)超聲檢查技術 413
第二十五章 介入超聲 415
第一節(jié) 儀器設備 415
第二節(jié) 介入超聲技術與準則 416
第七篇 核醫(yī)學成像技術
第二十六章 核醫(yī)學設備及顯像原理 421
第一節(jié) 核醫(yī)學主要設備的構造及其特性 421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原理 427
第三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特點 428
第四節(jié) 成像參數(shù)選取原則 429
第二十七章 核醫(yī)學顯像技術 431
第一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類型 431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圖像分析 432
第三節(jié) PET-CT檢查技術 434
第四節(jié) PET/MRI檢查技術 435
第二十八章 常見的核醫(yī)學顯像方法 438
第一節(jié) 甲狀旁腺顯像 438
第二節(jié) 甲狀腺靜態(tài)顯像 441
第三節(jié) 心肌灌注顯像 442
第四節(jié) 胃腸道出血顯像 448
第五節(jié) 異位胃黏膜顯像 449
第六節(jié) 肝膽動態(tài)顯像 450
第七節(jié) 肺灌注顯像 452
第八節(jié) 肺通氣顯像 454
第九節(jié) 骨顯像 456
第十節(jié) 眼眶顯像 459
第十一節(jié) 腎動態(tài)顯像 460
第十二節(jié) 18F-FDG腫瘤代謝顯像 461
第八篇 放射治療技術
第二十九章 概論 464
第一節(jié) 放射治療的物理學基礎與生物學特性 464
第二節(jié) 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466
第三十章 放射治療設備 468
第一節(jié) 模擬定位設備 468
第二節(jié) 遠距離放射治療設備 470
第三節(jié) 近距離放療設備 478
第三十一章 放射治療模擬定位計劃設計與執(zhí)行 481
第一節(jié) 體位固定技術 481
第二節(jié) 模擬定位技術 484
第三節(jié) 治療計劃設計及評估 488
第三十二章 放射治療技術臨床應用 501
第一節(jié) 固定源皮距照射技術 501
第二節(jié) 等中心照射技術 503
第三節(jié) 調強放射治療技術 504
第四節(jié) 圖像引導放射治療技術 509
第五節(jié)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 511
第九篇 醫(yī)學影像信息與人工智能及圖像打印技術
第三十三章 醫(yī)學影像信息技術 513
第一節(jié) 概論 513
第二節(jié) 圖像存儲與傳輸 515
第三節(jié) 醫(yī)學影像大數(shù)據(jù)與 5G醫(yī)學影像云技術 530
第四節(jié) 影像組學 537
第五節(jié) 醫(yī)學影像人工智能技術 540
第三十四章 圖像打印與圖像顯示技術 545
第一節(jié) 激光照片打印技術 545
第二節(jié) 熱敏成像技術 549
第三節(jié) 噴墨打印成像技術 551
第四節(jié) 自主膠片打印技術 554
第五節(jié) 3D打印技術 557
第六節(jié) 圖像顯示技術 558
索引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