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從來不是實驗室里的孤芳自賞和機器里的冰冷數(shù)據(jù)。從伽利略手繪的木星衛(wèi)星軌跡,到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捕捉的深空紅外影像,人類認知邊界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科學可視化技術的革命——當尼埃普斯在1826年用日光蝕刻法定格人類第一張照片時,他或許未曾想到,攝影術將成為科學與公眾對話的橋梁。從某種角度來說,科學影像能夠幫助大眾認識科學的含義。這本科學+藝術的畫冊,正是通過鏡頭語言對科學進行的一次系統(tǒng)性視覺轉(zhuǎn)譯——它不僅是光影的藝術,更是科學傳播的一座橋梁。面對浩如煙海的科學知識海洋,這里并沒有盲人摸象的苦惱,也沒有邏輯計算的恐懼,你只需以美為帆,就能重新喚醒探索未知的本能。本書作為北京科協(xié)與視覺中國共同推出的科學文化精品,開啟了“科學深處”書系的序幕。希望讀者,從畫面中體會到科學無聲的巨響,從每一個科學探索的靈感時刻回想起科學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場?茖W,是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追問,而視覺,正是喚醒這種本能認知的第一語言。本書不囿于攝影技術的展示,更非冰冷圖像的堆砌。它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科學傳播實踐。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傳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碎片化信息肢解了認知系統(tǒng)性,技術黑箱遮蔽了探索過程。而視覺敘事的力量,恰在于重建看見——理解——共情的完整認知鏈條。當我們學會用眼睛閱讀世界,每一次快門的輕響,就都變成科學精神的心跳。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深處,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起發(fā)現(xiàn)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之美。
寫在前面?科學攝影與科學之美 XXV
01?過去與未來 001
原子能?Atomic Energy 002
計算機?Computer 008
考古?Archaeology 012
水下考古?Underwater Archaeology 018
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 022
人類飛天夢?Human Dream of Flight 026
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 030
中國空間站?Tiangong Space Station 034
國之重器?Key National Assets 038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046
高速鐵路?High-speed Railway 050
橋梁?Bridge 054
中軸線?Central Axis 058
02?生命力量 065
高山花卉?Alpine Flowers 066
海洋生物晝夜垂直遷徙
Daily Vertical Migration of Marine Life 070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肖像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074
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Coral Reef 078
熒光生物?Fluorescent Organisms 082
海洋生物?Sea Life 088
海洋垃圾?Ocean Pollution 094
人類胚胎?Human Embryo 100
03?微觀視線 105
脫氧核糖核酸?DNA 106
微觀影像?Microscopic Imaging 110
真菌?Fungi 114
微隕星?Micrometeorite 118
雪花晶體?Snowflake 122
病毒?Virus 126
04?空間 131
黑洞?Black Hole 132
深空影像?Deep Space Imagery 136
木星?Jupiter 144
火星?Mars 150
太陽?Sun 170
05?自然的低吟 177
極光?Aurora 178
洞穴探險?Caving 182
冰洞?Ice Caves 186
虹彩云?Iridescent Clouds 190
閃電?Lightning 194
火山?Volcano 198
極地探險?Polar Expedition 204
06?換一個眼光看世界 211
紅外線攝影?IR Photography 212
紫外線攝影?UV Photography 216
X射線攝影?X-ray Photography 220
運動攝影?Motion Photography 224
高速攝影?High-speed Photography 228
生態(tài)閃光攝影
Flash Photography in Ecology 232
軟件計算攝影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236
昆蟲顯微攝影
Super Micro Insects Photograph 240
深度學習
超高像素科學攝影應用:多光譜文物攝影 246
計算攝影:新上戰(zhàn)場的老兵 250
超微距全景深堆疊攝影 254
與歷史面對面——石窟攝影 256
計算天體攝影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