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臨床常用中藥及其炮制品近300味。每個品種從來源、藥材性狀、飲片性狀、經(jīng)驗鑒別特征、經(jīng)驗鑒別歌訣、功能與主治、偽品與混淆品7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闡述。本書中藥按藥用部位分為根及根莖類、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種子類、全草類、藻菌類、樹脂類、動物類、礦物類、其他類共計12類。內(nèi)容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收錄品種為基礎(chǔ),結(jié)合地方用藥特點展開介紹。
本書旨在幫助中醫(yī)藥從業(yè)人員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常用中藥性狀鑒別,熟悉中藥及炮制品的鑒別要點及應(yīng)用。閱讀本書有助于中醫(yī)藥專業(yè)讀者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中藥經(jīng)驗鑒別技術(shù),也有助于推動中藥現(xiàn)代質(zhì)量控制與傳統(tǒng)藥性理論的結(jié)合。本書適合中藥學、中藥鑒定從業(yè)人員閱讀參考。
李喜香 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省衛(wèi)生廳領(lǐng)軍人才,甘肅省衛(wèi)生廳中青年學術(shù)技術(shù)帶頭人,甘肅省第五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首批全國中藥特色技術(shù)傳承人才。兼任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中藥鑒定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專業(yè)委員會、中藥炮制專業(yè)委員會、中藥制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中藥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中藥質(zhì)量控制及中藥飲片質(zhì)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及《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編委等。曾獲得中國藥學會“優(yōu)秀藥師”和“甘肅省五一巾幗獎”等榮譽稱號。先后主持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省、市級科研項目10多項,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三等獎、甘肅省皇甫謐科技一等獎、甘肅藥學發(fā)展一等獎及蘭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發(fā)表論文60多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7部。
第一章 根及根莖類藥 001~253
巴戟天 003
白附子 006
白及 008
白前 010
白芍 012
白術(shù) 014
白頭翁 016
白薇 018
白芷 021
百部 024
板藍根 027
半夏 029
北豆根 033
北沙參 035
蒼術(shù) 037
草烏 040
柴胡 042
赤芍 047
川貝母 049
川木香 052
川牛膝 054
川烏 056
川芎 058
大黃 060
丹參 064
當歸 067
獨活 070
黨參 073
地黃 076
地榆 079
莪術(shù) 081
防風 083
防己 086
粉萆薢 088
粉葛 090
附子 092
干姜 094
甘草 096
甘遂 099
高良姜 101
藁本 103
葛根 106
狗脊 108
骨碎補 111
何首烏 113
胡黃連 116
虎杖 118
黃精 120
黃連 123
黃芪 126
黃芩 129
姜黃 132
桔梗 134
苦參 136
龍膽 138
麥冬 141
綿萆薢 144
綿馬貫眾 146
木香 148
南沙參 151
牛膝 154
平貝母 156
前胡 158
茜草 161
羌活 164
秦艽 166
拳參 169
人參 172
三棱 176
三七 178
山慈菇 182
山豆根 186
山藥 188
射干 191
升麻 193
石菖蒲 196
太子參 198
天冬 200
天花粉 202
天麻 205
天南星 209
土茯苓 211
威靈仙 213
烏藥 215
西洋參 217
細辛 220
香附 222
續(xù)斷 224
玄參 226
延胡索 228
銀柴胡 230
玉竹 232
郁金 235
遠志 238
澤瀉 241
浙貝母 243
知母 246
紫草 248
紫菀 251
第二章 莖木類藥 255~293
沉香 257
川木通 259
大血藤 262
鉤藤 264
桂枝 266
海風藤 268
槲寄生 270
雞血藤 272
降香 274
絡(luò)石藤 276
木通 278
青風藤 280
桑寄生 282
蘇木 284
檀香 286
通草 288
小通草 290
皂角刺 292
第三章 皮類中藥 295~333
白鮮皮 297
椿皮 299
地骨皮 302
杜仲 304
關(guān)黃柏 307
黃柏 309
海桐皮 311
合歡皮 314
厚樸 316
牡丹皮 319
秦皮 321
肉桂 323
桑白皮 325
五加皮 328
香加皮 330
紫荊皮 332
第四章 葉類中藥 335~354
艾葉 337
側(cè)柏葉 339
大青葉 341
番瀉葉 343
枇杷葉 345
桑葉 347
石韋 349
淫羊藿 351
第五章 花類中藥 355~384
丁香 357
合歡花 359
紅花 361
槐花 363
金銀花 365
菊花 367
款冬花 369
密蒙花 371
蒲黃 373
西紅花 376
辛夷 378
旋覆花 380
野菊花 383
第六章 果實及種子類中藥 385~498
豆蔻 387
檳榔 389
補骨脂 391
蒼耳子 393
草豆蔻 395
車前子 397
陳皮 399
川楝子 402
地膚子 404
佛手 406
覆盆子 409
枸杞子 410
瓜蔞 412
訶子 414
化橘紅 416
火麻仁 418
芥子 420
金櫻子 422
決明子 424
苦杏仁 426
萊菔子 428
連翹 430
蔓荊子 432
木瓜 434
南五味子 436
牛蒡子 438
女貞子 440
肉豆蔻 442
沙苑子 444
砂仁 447
山楂 450
山茱萸 453
蛇床子 455
絲瓜絡(luò) 457
酸棗仁 459
桃仁 462
葶藶子 465
菟絲子 468
王不留行 470
烏梅 472
吳茱萸 474
五味子 476
香櫞 478
小茴香 480
益智 482
薏苡仁 484
郁李仁 486
梔子 488
枳殼 490
枳實 493
紫蘇子 496
第七章 全草類中藥 499~565
白花蛇舌草 501
敗醬草 503
半邊蓮 505
半枝蓮 507
薄荷 509
萹蓄 511
大薊 513
淡竹葉 516
廣藿香 517
金錢草 519
荊芥 522
麻黃 524
佩蘭 526
蒲公英 528
青蒿 531
肉蓯蓉 534
伸筋草 537
石斛 539
鎖陽 542
透骨草 544
豨薟草 546
仙鶴草 548
香薷 550
小薊 552
益母草 555
茵陳 557
魚腥草 560
紫花地丁 562
澤蘭 564
第八章 藻菌類中藥 567~585
冬蟲夏草 569
茯苓 572
海藻 575
昆布 577
靈芝 579
馬勃 582
豬苓 584
第九章 樹脂類中藥 587~596
琥珀 589
沒藥 591
乳香 593
血竭 595
第十章 動物類中藥 597~665
鱉甲 599
蟬蛻 602
地龍 604
蜂房 606
蛤蚧 608
龜甲 610
海龍 613
海馬 616
海螵蛸 619
雞內(nèi)金 621
僵蠶 623
金錢白花蛇 625
羚羊角 627
鹿茸 630
牡蠣 637
牛黃 640
全蝎 642
桑螵蛸 644
麝香 647
石決明 650
水蛭 653
土鱉蟲 656
烏梢蛇 658
蜈蚣 660
五靈脂 662
珍珠母 664
第十一章 礦物類中藥 667~689
赤石脂 669
磁石 672
浮石 674
龍骨 676
石膏 679
雄黃 681
赭石 683
朱砂 685
自然銅 687
芒硝 689
第十二章 其他類 691~705
冰片 693
兒茶 696
海金沙 698
青黛 700
天竺黃 702
五倍子 704
參考文獻 70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