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是一種典型的熱帶植物,也是我國(guó)“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主要農(nóng)作物之一。在生產(chǎn)上,木薯園雜草危害已成為影響木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本書詳細(xì)介紹了木薯園雜草的基本生物學(xué)、生態(tài)學(xué)特性,主要種類和識(shí)別的關(guān)鍵特性,以及常用防控技術(shù)等。
更多科學(xué)出版社服務(wù),請(qǐng)掃碼獲取。
1)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中國(guó)科學(xué)院微生物研究所開(kāi)展博士后研究;
2) 1999年9月-2005年5月,就讀于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獲博士學(xué)位;
3) 1995年9月-1999年7月,就讀于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獲學(xué)士學(xué)位。
目錄
第1章 雜草生物學(xué) 1
1.1 雜草生物學(xué)多樣性 2
1.1.1 雜草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多樣性 2
1.1.2 雜草生活史的多樣性 2
1.1.3 雜草營(yíng)養(yǎng)方式的多樣性 3
1.1.4 雜草繁殖方式的多樣性 3
1.2 雜草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能力 4
1.2.1 抗逆性 4
1.2.2 可塑性 5
1.2.3 生長(zhǎng)勢(shì) 5
1.2.4 雜合性 5
1.2.5 擬態(tài)性 5
第2章 雜草個(gè)體及種群生態(tài)學(xué) 7
2.1 雜草的個(gè)體生態(tài)學(xué) 8
2.1.1 種子休眠的生理生態(tài) 8
2.1.2 種子萌發(fā)的生理生態(tài) 9
2.2 雜草的種群生態(tài)學(xué) 10
2.2.1 雜草種子庫(kù) 10
2.2.2 雜草種群動(dòng)態(tài) 13
2.3 雜草與作物之間的競(jìng)爭(zhēng) 13
2.3.1 競(jìng)爭(zhēng)的定義 13
2.3.2 雜草與作物間的資源競(jìng)爭(zhēng) 14
2.3.3 雜草競(jìng)爭(zhēng)造成的作物產(chǎn)量損失模型 14
2.3.4 影響雜草與作物間競(jìng)爭(zhēng)的
因素 15
2.4 雜草化感作用 16
2.4.1 化感作用定義 16
2.4.2 化感作用及其來(lái)源 17
2.4.3 化感作用的機(jī)理 17
2.4.4 化感作用在雜草治理中的應(yīng)用 18
第3章 雜草群落生態(tài)學(xué) 19
3.1 雜草群落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guān)系 20
3.1.1 氣候和海拔 20
3.1.2 地形、地貌 20
3.1.3 季節(jié) 20
3.1.4 輪作和種植制度 20
3.1.5 土壤類型 21
3.1.6 土壤耕作 21
3.1.7 土壤肥力 22
3.1.8 土壤水分 23
3.1.9 土壤酸堿度 23
3.2 雜草群落的演替及頂極群落 23
3.3 我國(guó)農(nóng)田雜草發(fā)生分布規(guī)律 24
3.4 我國(guó)農(nóng)田雜草群落的發(fā)生分布規(guī)律 29
3.4.1 農(nóng)業(yè)措施導(dǎo)致的雜草發(fā)生規(guī)律 29
3.4.2 地理區(qū)域、海拔和地貌導(dǎo)致的雜草發(fā)生規(guī)律 29
3.4.3 中國(guó)農(nóng)田雜草區(qū)系和雜草植被分區(qū) 30
第4章 雜草分類 33
4.1 按形態(tài)學(xué)分類 34
4.2 按生物學(xué)特性分類 34
4.3 按植物系統(tǒng)學(xué)分類 35
4.4 按生境的生態(tài)學(xué)分類 35
4.5 按生態(tài)型分類 36
第5章 木薯園常見(jiàn)雜草識(shí)別與防治37
5.1 菊科(Asteraceae) 38
5.1.1 三葉鬼針草 38
5.1.2 飛機(jī)草 39
5.1.3 假臭草 40
5.1.4 藿香薊 41
5.1.5 小蓬草 42
5.1.6 蘇門白酒草 43
5.1.7 白花地膽草 44
5.1.8 敗醬葉菊芹 45
5.1.9 苦苣菜 46
5.1.10 蟛蜞菊 47
5.1.11 鼠麹草 48
5.1.12 微甘菊 49
5.1.13 五月艾 50
5.1.14 地膽草 51
5.1.15 鱧腸 51
5.1.16 黃鵪菜 52
5.1.17 薊 53
5.1.18 金紐扣 54
5.1.19 金腰箭 55
5.1.20 香絲草 55
5.1.21 熊耳草 56
5.1.22 野苦荬 56
5.1.23 野茼蒿 57
5.1.24 夜香牛 58
5.1.25 一點(diǎn)紅 59
5.1.26 銀膠菊 60
5.1.27 羽芒菊 61
5.2 禾本科(Poaceae) 62
5.2.1 牛筋草 62
5.2.2 馬唐 63
5.2.3 白茅 64
5.2.4 絲茅 65
5.2.5 狗牙根 66
5.2.6 雀稗 67
5.2.7 雙穗雀稗 68
5.2.8 巴拉草 69
5.2.9 臂形草 69
5.2.10 珊狀臂形草 69
5.2.11 稗 70
5.2.12 棒頭草 71
5.2.13 看麥娘 72
5.2.14 狼尾草 73
5.2.15 筒軸茅 74
5.2.16 三芒草 75
5.2.17 石茅 75
5.2.18 酸模芒 76
5.2.19 臺(tái)灣虎尾草 76
5.2.20 虎尾草 77
5.2.21 光頭稗 78
5.2.22 旱稗 79
5.2.23 畫眉草 80
5.2.24 蒺藜草 81
5.2.25 假儉草 82
5.2.26 金色狗尾草 82
5.2.27 大黍 83
5.2.28 淡竹葉 84
5.2.29 地毯草 84
5.2.30 紅毛草 85
5.2.31 鉤毛草 86
5.2.32 千金子 87
5.2.33 藎草 87
5.2.34 象草 88
5.2.35 莠狗尾草 88
5.2.36 圓果雀稗 89
5.2.37 止血馬唐 90
5.2.38 竹節(jié)草 91
5.3 大戟科(Euphorbiaceae) 92
5.3.1 千根草 92
5.3.2 白苞猩猩草 93
5.3.3 白背葉 94
5.3.4 熱帶鐵莧菜 94
5.3.5 鐵莧菜 95
5.3.6 飛揚(yáng)草 96
5.3.7 葉下珠 97
5.4 莎草科(Cyperaceae) 98
5.4.1 香附子 98
5.4.2 扁穗莎草 99
5.4.3 碎米莎草 100
5.4.4 短葉水蜈蚣 101
5.4.5 扁稈藨草 102
5.4.6 水虱草 102
5.4.7 紅鱗扁莎 103
5.4.8 茳芏 104
5.4.9 異型莎草 105
5.5 茜草科(Rubiaceae) 106
5.5.1 闊葉豐花草 106
5.5.2 墨苜蓿 107
5.5.3 白花蛇舌草 108
5.5.4 拉拉藤 109
5.5.5 傘房花耳草 110
5.5.6 雞矢藤 111
5.6 豆科(Leguminosae) 111
5.6.1 巴西含羞草 111
5.6.2 無(wú)刺含羞草 113
5.6.3 三點(diǎn)金 114
5.6.4 三尖葉豬屎豆 115
5.6.5 含羞草決明 115
5.6.6 田菁 116
5.6.7 合萌 117
5.6.8 光萼豬屎豆 118
5.6.9 光莢含羞草 119
5.6.10 決明 120
5.6.11 距瓣豆 120
5.6.12 九葉木藍(lán) 121
5.6.13 狹葉豬屎豆 122
5.6.14 含羞草 123
5.6.15 紫花大翼豆 124
5.7 莧科(Amaranthaceae) 125
5.7.1 喜旱蓮子草 125
5.7.2 皺果莧 126
5.7.3 凹頭莧 127
5.7.4 土牛膝 128
5.7.5 青葙 129
5.7.6 刺花蓮子草 130
5.7.7 刺莧 131
5.7.8 莧 132
5.7.9 銀花莧 133
5.8 茄科(Solanaceae) 134
5.8.1 少花龍葵 134
5.8.2 黃果茄 135
5.8.3 小酸漿 136
5.9 錦葵科(Malvaceae) 137
5.9.1 賽葵 137
5.9.2 白背黃花稔 138
5.9.3 苘麻 139
5.9.4 地桃花 140
5.9.5 黃花稔 141
5.10 酢漿草科(Oxalidaceae) 142
5.10.1 酢漿草 142
5.10.2 紅花酢漿草 143
5.11 唇形科(Lamiaceae) 144
5.11.1 薄荷 144
5.11.2 吊球草 145
5.11.3 四棱草 145
5.11.4 京黃芩 146
5.11.5 縐面草 146
5.12 胡椒科(Piperaceae) 147
5.12.1 蔞葉 147
5.13 車前科(Plantaginaceae) 148
5.13.1 車前 148
5.14 蓼科(Polygonaceae) 149
5.14.1 辣蓼 149
5.14.2 火炭母 150
5.15 藜科(Chenopodiaceae) 150
5.15.1 藜 150
5.15.2 土荊芥 151
5.15.3 灰綠藜 152
5.16 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152
5.16.1 棱軸土人參 152
5.16.2 大花馬齒莧 153
5.17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154
5.17.1 薺菜 154
5.18 旋花科(Convolvulaceae)155
5.18.1 牽牛 155
5.18.2 三裂葉薯 156
5.18.3 五爪金龍 157
5.18.4 田旋花 158
5.18.5 打碗花 158
5.18.6 魚黃草 159
5.18.7 圓葉牽牛 160
5.18.8 月光花 161
5.18.9 掌葉魚黃草 161
5.19 梧桐科(Sterculiaceae) 162
5.19.1 蛇婆子 162
5.20 爵床科(Acanthaceae) 162
5.20.1 十萬(wàn)錯(cuò) 162
5.20.2 小駁骨 163
5.21 薯蕷科(Dioscoreaceae) 164
5.21.1 薯蕷 164
5.22 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 164
5.22.1 水竹葉 164
5.22.2 鴨跖草 165
5.23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166
5.23.1 蜈蚣草 166
5.24 蕁麻科(Urticaceae) 167
5.24.1 霧水葛 167
5.24.2 苧麻 168
5.25 山柑科(Capparaceae) 169
5.25.1 黃花草 169
5.25.2 皺子白花菜 170
5.26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171
5.26.1 海金沙 171
5.27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172
5.27.1 黃細(xì)心 172
5.28 傘形科(Umbelliferae) 173
5.28.1 積雪草 173
5.28.2 刺芹 173
5.29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174
5.29.1 蒺藜 174
5.30 馬鞭草科(Verbenaceae) 174
5.30.1 假馬鞭 174
5.30.2 大青 176
5.31 木賊科(Equisetaceae) 176
5.31.1 節(jié)節(jié)草 176
5.32 椴樹科(Tiliaceae) 177
5.32.1 刺蒴麻 177
5.33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177
5.33.1 地菍 177
5.34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178
5.34.1 毛麝香 178
5.34.2 野甘草 179
第6章 惡性雜草 181
6.1 世界惡性雜草 182
6.2 中國(guó)農(nóng)田惡性雜草 183
6.3 木薯園惡性雜草 184
第7章 雜草危害 185
7.1 影響作物產(chǎn)量與品質(zhì) 186
7.2 傳播病蟲害 186
7.3 增加管理和生產(chǎn)成本 187
7.4 直接危害人畜安全 187
第8章 雜草防控技術(shù) 189
8.1 化學(xué)除草 190
8.2 物理除草 191
8.2.1 火力除草 191
8.2.2 電力和微波除草 191
8.2.3 薄膜覆蓋抑草 192
8.3 生物除草 193
8.4 綜合防治 193
8.4.1 增強(qiáng)作物群體生長(zhǎng)勢(shì) 194
8.4.2 減少萌發(fā)層雜草繁殖器官有效儲(chǔ)量 194
8.4.3 減少雜草群體密度 195
參考文獻(xiàn)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