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農書是專門記載和總結古代農業(yè)生產知識的文獻,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強調民族文化自信,提倡優(yōu)秀農耕文化傳承與農業(yè)遺產保護,古農書研究與利用正當其時。本書考察中國古農書的概念、范圍與分類體系;論述古農書起源與盛衰演變的歷程;全面總結古農書所記載的傳統(tǒng)農業(yè)思想體系、糧食生產技術知識體系、桑牧果蔬茶等多種經營技術知識體系;從中西比較視野,探討中國農書的類型、內容、撰寫與流傳特點;揭示古農書的文獻價值與科技文化意義;梳理20世紀以來古農書整理與研究的重要成果;最后選擇10大類122部重要古農書,逐一進行解題評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2003年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和參加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fā)表研究論文50余篇。現(xiàn)主要從事農業(yè)史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目錄
序言 張波 i
第一版前言 vii
第一章 農書的概念和范圍 1
第一節(jié) 農書的稱謂及其含義 1
一、農家書 2
二、農事書 4
三、農學書 5
第二節(jié) 古代書目的農書著錄 8
一、“子部農家類”的農書著錄范圍 8
二、農書著錄散亂的原因 9
第三節(jié) 近現(xiàn)代對古農書界限的重新劃分 12
一、近現(xiàn)代的古農書目錄與農書界限劃分 12
二、農史學家劃定的農書范圍 13
三、新世紀對古農書界限的再認識 15
第二章 古農書的數(shù)量與分類 17
第一節(jié) 按體裁和內容范圍分類 17
第二節(jié) 按撰修者和內容的地域性分類 20
一、官修農書和私修農書 20
二、全國性農書和地區(qū)性農書 21
第三節(jié) 按內容屬性分類 22
第三章 農書的起源 28
第一節(jié) 農書的萌芽 28
一、農書萌芽的條件 29
二、農書萌芽的標志 30
第二節(jié) 農書的形成 32
一、農書正式出現(xiàn)的時代 32
二、戰(zhàn)國農書內容的進步 34
第三節(jié) 農書起源的意義 36
一、促進"農家學派"的誕生與成名 36
二、奠定傳統(tǒng)農書與古農學成長的基礎 39
第四章 農書的歷史演進 41
第一節(jié)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具規(guī)模 41
一、農書種類和數(shù)量增加 42
二、綜合性農書趨于完善 43
三、農家月令書創(chuàng)立 44
第二節(jié) 隋唐宋元時期全面發(fā)展 45
一、南方農書出現(xiàn) 46
二、官修農書的產生和發(fā)展 47
三、耕織圖的產生 47
四、大型綜合性農書的發(fā)展 48
五、農家月令書的演變 50
六、專業(yè)性農書種類齊備 51
第三節(jié) 明清時期盛極而衰 53
一、地區(qū)性農書顯著增多 53
二、專業(yè)性農書大量涌現(xiàn) 54
三、救荒著作不斷出現(xiàn) 56
四、傳統(tǒng)農學理論的體系化 57
五、出現(xiàn)總結性的大型綜合性農書 58
六、農書的衰亡 60
第五章 古農書之農業(yè)思想體系 61
第一節(jié) 重農思想 61
一、農業(yè)是衣食之源 61
二、農業(yè)乃富國強兵之本 63
三、務本安民是施政和教化的前提 65
第二節(jié) 農學思想 68
一、天地人"三才"理論 68
二、"三宜"原則 71
三、風土論思想 76
四、陰陽五行學說 78
五、土地用養(yǎng)結合的思想 81
第三節(jié) 農業(yè)經營管理思想 83
一、量力而為,少種多收 84
二、多種經營與資源循環(huán)利用 85
三、按計劃生產 88
四、合理安排和使用勞動力 89
五、注意成本核算,講求經濟效益 90
第六章 古農書之糧食生產技術知識體系 94
第一節(jié) 土壤耕作技術 94
一、北方旱地土壤耕作 95
二、南方水田土壤耕作 97
第二節(jié) 糧食作物品種資源及其選育技術 100
一、品種資源狀況 100
二、品種選育 103
第三節(jié) 播種與育苗移栽技術 106
一、播種 106
二、育苗移栽與插秧 108
第四節(jié) 田間管理與收獲貯藏技術 111
一、田間管理 111
二、收獲與貯藏技術 120
第五節(jié) 輪作復種制度與農業(yè)生產工具 123
一、輪作復種 123
二、傳統(tǒng)農具體系 126
第七章 古農書之多種經營技術知識體系 146
第一節(jié) 栽桑養(yǎng)蠶技術 146
一、北魏《齊民要術》總結的北方蠶桑技術 146
二、宋元農書所見之南方蠶桑技術 147
三、明清江南蠶桑書與傳統(tǒng)蠶桑技術發(fā)展 148
第二節(jié) 棉花栽培與加工技術 156
一、棉花品種及其早期傳播 157
二、宋代以后植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157
三、晚清美棉的引種 159
第三節(jié) 畜牧獸醫(yī)技術 160
一、畜牧技術 160
二、獸醫(yī)技術 163
第四節(jié) 園藝與樹木栽植技術 166
一、果樹栽培技術 166
二、蔬菜栽培技術 170
三、花卉栽培技術 173
四、樹木栽培技術 178
第五節(jié) 茶葉栽培與加工技術 180
一、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前的茶葉出產與利用 181
二、陸羽《茶經》與唐代茶文化的擴展 182
三、宋代茶業(yè)重心南移與茶葉生產發(fā)展 184
四、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的變革與進步 186
第六節(jié) 農產品加工貯藏技術 190
一、主食加工制作 190
二、果蔬肉類等副食品加工制作 192
三、釀造技術 194
四、食用油與糖類的加工制造 196
第八章 中西比較與中國古農書的特點 202
第一節(jié) 中國古農書的類型特點 202
一、大型綜合性農書代代相傳 202
二、月令體農書獨具一格 203
三、專業(yè)性農書種類繁多 204
第二節(jié) 中國古農書的內容特點 206
一、材料不斷承襲 206
二、以記載糧食生產技術為主體 209
三、核心立論依據是"三才"學說 210
第三節(jié) 中國古農書的寫作與流傳特點 212
一、寫作長于綜合 212
二、重要古農書被反復刊印并不斷流傳 213
三、古農書傳播與農業(yè)技術推廣方式多樣化 214
四、中國古農書傳播至世界各地 217
第九章 古農書的當代價值 220
第一節(jié) 文獻資料價值 220
一、農業(yè)資料的征引保存 220
二、典藏價值 222
第二節(jié) 學術研究價值 223
一、探討傳統(tǒng)農學的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 224
二、研究中國農業(yè)生產與生活的歷史特點 225
三、考辨農事名物和農業(yè)技術起源 226
第三節(jié) 科學價值 227
一、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可以改造利用 227
二、傳統(tǒng)農學思想仍具有生命力 228
第四節(jié) 文化遺產價值 229
一、體現(xiàn)民族精神 230
二、存留文化傳統(tǒng) 231
三、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 231
第十章 古農書的整理 234
第一節(jié) 古農書編目、輯佚、辨?zhèn)?234
一、編目 235
二、輯佚 238
三、辨?zhèn)?239
第二節(jié) 古農書校勘、注釋、今譯 240
一、大型綜合性農書的校釋 240
二、先秦農書整理 243
三、月令體農書、地方性農書及專業(yè)性農書的校注 244
四、新世紀的古農書校注 245
第三節(jié) 古農書的搜集、典藏與影印 247
一、搜集 247
二、典藏 248
三、影印 249
第四節(jié) 古農書整理的序跋、附錄 251
一、序跋 252
二、附錄 253
第十一章 古農書舉要 254
第一節(jié) 綜合性農書 254
一、《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 254
二、《氾勝之書》 255
三、《齊民要術》 257
四、《分門瑣碎錄》 260
五、陳旉《農書》 261
六、《耕織圖》 263
七、《種藝必用》 264
八、《農桑輯要》 265
九、王禎《農書》 266
十、《樹畜部》 269
十一、《天工開物》 269
十二、《農政全書》 272
十三、《寶坻勸農書》 275
十四、《補農書》 276
十五、《農桑經》 277
十六、《知本提綱?農則》 278
十七、《修齊直指》 279
十八、《三農紀》 280
十九、《寶訓》 281
二十、《郡縣農政》 281
二十一、《浦泖農咨》 282
二十二、《農言著實》 283
二十三、《馬首農言》 283
二十四、《授時通考》 284
第二節(jié) 農家月令書 286
一、《四民月令》 286
二、《農桑衣食撮要》 287
三、《農圃便覽》 288
四、《卜歲恒言》 289
五、《農候雜占》 289
第三節(jié) 通書型農書 290
一、《四時纂要》 291
二、《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291
三、《多能鄙事》 292
四、《便民圖纂》 294
五、《陶朱公致富奇書》 295
第四節(jié) 天時、耕作、農田水利及農具專著 296
一、《田家五行》 296
二、《田家占候集覽》 297
三、《農說》 298
四、《國脈民天》 299
五、《梭山農譜》 299
六、《區(qū)田編》 300
七、《增訂教稼書》 301
八、《豐豫莊本書》 302
九、《江南催耕課稻編》 303
十、《耒耜經》 304
十一、《農具記》 305
十二、《吳中水利書》 305
十三、《浙西水利書》 306
十四、《五省溝洫圖說》 307
十五、《筑圩圖說》 308
十六、《井利圖說》 309
第五節(jié) 糧棉、園藝及藥用作物譜錄 310
一、《南方草木狀》 310
二、《全芳備祖》 311
三、《樹藝篇》 313
四、《群芳譜》 314
五、《廣群芳譜》 315
六、《植物名實圖考》 316
七、《禾譜》 317
八、《稻品》 318
九、《糖霜譜》 319
十、《御題棉花圖》 320
十一、《木棉譜》 321
十二、《棉書》 322
十三、《金薯傳習錄》 322
十四、《甘薯錄》 323
十五、《汝南圃史》 324
十六、《花鏡》 325
十七、《荔枝譜》 326
十八、《嶺南荔枝譜》 327
十九、《橘錄》 328
二十、《菌譜》 329
二十一、《洛陽牡丹記》 330
二十二、《洛陽花木記》 331
二十三、《芍藥譜》 332
二十四、《菊譜》 332
二十五、《百菊集譜》 333
二十六、《金漳蘭譜》 333
二十七、《煙譜》 334
二十八、《煙草譜》 335
第六節(jié) 竹木譜與茶書 336
一、《竹譜》 336
二、《筍譜》 336
三、《桐譜》 337
四、《茶經》 338
五、《茶錄》 339
六、《大觀茶論》 340
七、《茶解》 341
八、《茶疏》 341
第七節(jié) 蠶桑專書 342
一、《蠶書》 342
二、《豳風廣義》 343
三、《桑志》 344
四、《橡繭圖說》 345
五、《西吳蠶略》 345
六、《樗繭譜》 346
七、《廣蠶桑說》 347
八、《湖蠶述》 348
九、《蠶桑輯要》 349
十、《蠶桑備要》 350
十一、《野蠶錄》 350
第八節(jié) 畜牧獸醫(yī)書與水產、養(yǎng)蜂書 351
一、《司牧安驥集》 351
二、《馬經通玄方論》 353
三、《元亨療馬集》 354
四、《活獸慈舟》 355
五、《養(yǎng)耕集》 356
六、《相牛心鏡要覽》 357
七、《鴿經》 357
八、《雞譜》 358
九、《蟹譜》 359
十、《蟹略》 360
十一、《種魚經》 361
十二、《蜂衙小記》 362
第九節(jié) 野菜專書 362
一、《救荒本草》 363
二、《野菜譜》 364
三、《茹草編》 365
四、《野菜博錄》 365
第十節(jié) 荒政、治蝗書 366
一、《救荒活民書》 366
二、《荒政要覽》 367
三、《欽定康濟錄》 369
四、《荒政輯要》 370
五、《救荒簡易書》 372
六、《捕蝗考》 373
七、《捕蝗匯編》 374
八、《捕蝗要訣(附除蝻八要)》 375
九、《治蝗全法》 376
主要參考文獻 378
一、古籍類 378
二、著作類 380
三、期刊論文 383
四、學位論文 385
附錄一 20 世紀中國農書研究綜述 387
一、農書研究階段 387
二、古農書通論 390
三、綜合性農書的研究 391
四、月令體農書、專業(yè)性農書和地方性農書的研究 394
五、農書研究的思考 398
附錄二 新時代中國古農書的整理與研究 402
一、古農書校注與今譯 402
二、古農書影印出版 403
三、古農書研究 404
四、古農書整理與研究展望 406
五、結語 407
后記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