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18941961),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首。1930年1月18日到7月18日,梅蘭芳在美國訪問演出長達整整半年,然而外界對這一史實及他在這段時間的經歷知之甚少。本書作者首次運用西方比較流行的文化在地化、扎根理論和邊緣學等理論模式,結合中國傳統史學編年考證、溯源歸納的方法,通過美國六大城市和三十四個州的主流和地方英文報刊資料,配合罕見圖片資料佐證,完整敘述、分析和考證梅蘭芳成功訪美演出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兩個故事員梅蘭芳劇團主動推廣和美國報刊客觀報道,從不同側面講述了近代以來中學西傳最成功的故事。1930年的梅蘭芳訪美演出,既代表了中學西傳的起點,也是對西學東漸的回應,更是展現中國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在地化、中美京劇外交的重要機會。本書深入全面地挖掘各類難以發(fā)現的中英文資料,通過新資料、新方法、新觀點,以及逸聞趣事、圖文并茂相結合的方式,糾偏流傳的謬誤,還原梅蘭芳訪美的細節(jié),完整呈現了梅蘭芳成功進行中學西傳的全過程。本書進一步推動了梅蘭芳研究的深化,展示了中國傳統京劇藝術在美國,乃至西方文明世界,從被質疑到開始互動,乃至被逐漸認同和欣賞的文化傳播軌跡。
通過對美國各州1930年代報刊中新聞報告及評論的整理,再現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當時訪美演出的空前盛景,體現了我國國劇京劇及梅先生的超強感染力和迷人魅力。通過統計數據和確鑿的證據證明了梅蘭芳訪美演出的空前成功,此舉可以說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佳話。梅蘭芳在華盛頓特區(qū)、紐約市、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和檀香山六大城市的九個劇院中,共奉獻了35個劇目、96場演出,吸引了超過10萬名美國觀眾,并獲得了超過3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此外,梅蘭芳還獲得了波摩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這在當時是中國藝術家從未有過的榮譽。他的訪美活動被34個州的媒體廣泛、深入和持續(xù)的報道,包括他未曾訪問過的29個州的媒體。在首都華盛頓特區(qū)的演出時,美國副總統以及胡佛總統政府中的幾位部長都是觀眾中的貴賓。
我們對梅蘭芳訪美研究的興趣,始于紐約聊齋2021 年 10 月 30 日的一次線上沙龍(聊齋為民間自發(fā)組織的一個學術平臺)。當時的主講嘉賓是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導演兼演員呂鎖森,演講題目是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其中關于梅蘭芳 1930 年的美國之行給了我們靈感,促使我們找到了很多珍貴資料,并開始合作研究。2022 年 2 月 19 日,應 國卡特中心邀請,我們以1930 年梅蘭芳訪美的京劇外交為何成功?為何難 以再現?為題,作了線上演講。
此后兩年,我們持續(xù)挖掘資料、潛心研究,合作發(fā)表了 11 篇有關梅蘭芳訪美的學術論文,從京劇外交、跨文化交流和史實考證等三大維度,對梅蘭芳訪美演出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對梅蘭芳在美六個月的活動,以天為單位,進行了微觀而又細致的梳理和分析。
本書從全書策劃、體裁風格、章節(jié)安排、內容結構等總體思路,皆由我們 共同商定、實施。我們一起討論提綱,但各司其職,撰寫不同篇章,相互提供信息、審閱修改。例如,序言和導論由洪朝輝主撰,董存發(fā)輔助;每 日實錄篇由董存發(fā)負責資料收集與取舍、架構設計與文字起草,洪朝輝負責每部分的小結;跨文化研究篇由洪朝輝負責主題理論、方法運用、資料取舍和全文起草,董存發(fā)提供資料;同時,董存發(fā)負責主撰史實考證篇,洪朝輝提供理論依據、史料甄選和文本起草;最后,由洪朝輝撰寫后記,負責復核、校對。除導論每日實錄篇和后記之外,本書的主要章節(jié)(第五至第十三章)已在中國內地和澳門的學術刊物發(fā)表,但本書對所有論文進行了大量的重組與增刪,部分章節(jié)進行了重寫、 許多資料進行了更新與充實。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二人合作的奇葩經歷。新冠疫情期間,盡管董存發(fā) 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洪朝輝工作在美國紐約,但我們在紐約聊齋線上沙龍相識,在講座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不期而遇,發(fā)現了共同的興趣,并開始合 作。盡管我們合作無間地完成了11篇論文和全書,卻從未謀面。我們彼此之間的認可與信任,是學術合作的基礎;研究歷史的共同經歷與技能,成為跨國合作的保證; 雙方的默契溝通和高效運作,是本書得以在兩年內順利完成的動力。尤其是,我們對梅蘭芳 1930 年訪美演出的意義,存在一致的認同,因為這是中學西傳的偉業(yè)、中美文化交流的福音、中美學術研究領域的新熱點,對促進中美學術文化交流,也具有現實意義。
2024 年是梅蘭芳誕辰 130周年和梅蘭芳訪美 94 周年的紀念。我們將合作成果奉獻給讀者,包括梅蘭芳訪美的每日行蹤、史實厘清、研究新探、文獻參考、珍貴照片等,希望本書為中國京劇首次西游的歷史過程,提供翔實而又新穎的印記,同時,時值 2025 年,此書也可視為梅蘭芳訪美 95 周年的特別追溯與紀念。
本書的主標題只此芳華,表示梅蘭芳訪美不僅史無前例,而且近百年來難以復制和超越,只此盛況、唯此一次。另外,芳取自梅蘭芳名,華則取自梅大師的字畹華,而且,芳華體現了梅蘭芳時年36歲的美好和燦爛年華,更展示了訪美演出曲目的美輪美奐,在美國各地舞臺呈現絢爛美麗的中華風姿。本書的副標題梅蘭芳訪美實錄與研究,旨在重現梅蘭芳訪美的每日實錄、考證梅蘭芳訪美的細節(jié),并多視角研究梅蘭芳訪美的成功原因。
在此,我們非常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本書的幫助與啟發(fā),包括戲劇專家呂鎖森、傅謹、馮偉、江棘、張詩洋、李如茹和馮光宇等;文學專家陸胤、黃易居、李同路、商偉和沈瀾等;史學專家徐國琦、王笛、陳勇、孫怡和陳丹丹等;哲學專家鄭開和韓愛國等;圖書館學專家劉靜、程健、程洪和李唐等。感謝發(fā)表我們論文的各個學術雜志,包括《澎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復旦學報》 《南國學術》《戲曲藝術》《戲曲與俗文學研究》《文化遺產》《梅蘭芳學刊》《世紀》 等。也感謝中華書局(香港)、學苑出版社(北京)、華品文創(chuàng)(臺北)出版公司的指正。尤其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編輯專業(yè)縝密和一絲不茍的審讀和編輯;在全書的籌劃、寫作和出版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上海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世紀》主編沈飛德始終不渝的幫助和支持。
在當今電子媒體和紛雜信息充斥的環(huán)境下,如果沒有以上專家學者的真誠幫助,恐怕這個象牙塔里咬文嚼字的紙本冊子,只能束之高閣了!為此,我們兩位作者,心存感激,念茲在茲!
當然,書中的所有缺失,皆由作者負責。
董存發(fā),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在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近十年,擔任助理研究員。擅長口述歷史研究,出版有《杜維善口述歷史》和《我的父親杜月笙暨杜府舊事》。2019年受聘于復旦大學亞太區(qū)域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洪朝輝,杭州大學歷史本科畢業(yè),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史碩士和博士,現為美國紐約福坦莫大學終身教授。曾在美國五所大學任教任職三十余年,主要從事美國史、中美關系史和經濟史研究。
序
導論
一、每日實錄篇
第一章 籌備記事(楔子)
第一節(jié) 多年籌備
(一) 戲劇改革創(chuàng)新
(二) 行前方案爭論與定奪
(三) 首本英文介紹書籍出版
(四) 華美協進社持續(xù)支持
第二節(jié) 平津惜送(每日實錄)
(一)1929年底
(二)1930年初
第二節(jié)告別上海
(一)演出籌款
(二)離滬過日
(三)美國之旅
第二章 東部演出日志
第一節(jié) 美國式禮遇
(一)入境西雅圖
(二)橫跨美國大陸
第二節(jié) 紐約式社交
(一)各界歡迎
(二)劇場安排
第三節(jié) 盛大首演華盛頓
(一)伍朝樞公使晚宴
(二)首演華盛頓
第四節(jié)馬到成功百老匯
(一)正式公演
(二)國家劇院續(xù)演
(三)答謝告別
第三章 中部和西部演出紀實
第一節(jié) 載譽芝加哥
第二節(jié)風靡舊金山
第三節(jié)殊榮洛杉磯
(一)好萊塢風采
(二)名校榮譽博士
第四章 歷史性完美收官
第一節(jié) 檀香山封關
第二節(jié)返航旅途
第三節(jié)回歸上海灘
(一)成功抵達浦東
(二)北上歸舊都
二、史實考證篇
第五章 演出場次考證
第一節(jié) 東部演出場次考
(一) 首都華盛頓演出
(二) 百老匯第一階段演出
(三) 百老匯第二階段演出
第二節(jié) 中部和西部演出場次考
(一) 芝加哥演出場次
(二) 舊金山演出場次
(三) 洛杉磯演出場次
(四) 檀香山演出場次
第六章 演出票房考證
第一節(jié) 紐約演出票價考證
(一)同類票價參照
(二)當事人回憶
第二節(jié) 中部與西部票價統計
(一) 芝加哥票價
(二) 舊金山票價
(三) 洛杉磯票價
(四) 檀香山票價
第三節(jié) 劇院座位數與觀眾數推論
(一) 各地劇院座位數
(二) 票房估算
第七章 演出劇目考辯與溯因
第一節(jié) 訪美劇目研究的學術動態(tài)介紹
第二節(jié) 演出劇目的厘清
(一) 東部演出劇目
(二) 中部與西部演出劇目
第三節(jié) 劇目取舍與訪美成功的關系
(一) 形體動作為優(yōu)先
(二) 合理組合
(三) 不斷變更
(四) 新舊劇目平衡
(五) 符合美國社會時尚
(六) 注重共通情感劇目
三、跨文化研究篇
第八章 梅蘭芳訪美與中美京劇外交
第一節(jié) 訪美宗旨的合理定位
(一) 訪美宗旨
(二) 官方協助
(三) 民間主導
第二節(jié) 中國故事的講述效用
(一) 梅蘭芳素質
(二) 齊如山加持
(三) 張彭春導演
第三節(jié) 媒體和受眾的正面反映
(一) 媒體輿論
(二) 演出轟動的文化原因
(三) 劇評家的反饋
第九章 地方媒體與中美民間外交
第一節(jié) 交流細節(jié)與京劇魅力
(一) 地方報紙與名人
(二) 地方媒體與京劇
第二節(jié) 認知中國、華人和中國文化
(一) 為中國正名
(二) 為華人正名
(三) 為中國文化正名
第三節(jié) 批評的警醒價值與民間外交
(一) 中西戲劇比較批判
(二) 梅蘭芳表演藝術評判
第十章 中學西傳的杰作
第一節(jié) 知己知彼的能力
(一) 知彼之長
(二) 知己之短
第二節(jié) 改良中國戲劇
(一) 形式改良
(二) 劇目改革
(三) 劇場更新
第三節(jié) 美國社會與中國京劇
(一) 美國專家澄清美國受眾對京劇的誤解
(二) 劇作家批評建議
(三) 提升受眾欣賞能力
(四) 接受京劇元素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人物比較:梅蘭芳與杜威
第一節(jié) 梅蘭芳與杜威的淵源
(一) 紐約交往
(二) 北京結交
第二節(jié) 他者與自我的重構
(一) 梅蘭芳與時俱進
(二) 杜威深入中國
第三節(jié) 文化本土化的融合效應
(一) 梅蘭芳與杜威的雙向努力與成果
(二) 國內外的不同反響
第四節(jié) 文化外交的效用
(一) 文化外交的素質要求
(二) 文化外交成果顯著
第十二章 邊緣事件新論
第一節(jié) 張彭春四次公開演講
(一) 中國京劇藝術精華
(二) 中國京劇表演模式
(三) 中國文化價值
(四) 京劇舞臺現代趨勢
第二節(jié) 日本筒井劇團演出
(一) 筒井劇團背景
(二) 媒體比較中日戲劇
(三) 中日戲劇異同之思考
第三節(jié) 名譽博士的效用
(一) 波摩那學院名譽博士
(二) 南加大榮譽博士學位
第十三章 邊緣人物新探
第一節(jié) 記者梅其駒
(一) 梅其駒其人其事
(二) 跨文化見識
第二節(jié) 報幕員楊秀
(一) 楊秀其人
(一) 非凡解說
(二) 積極影響
第三節(jié) 百老匯經紀人哈普克氏
(一) 戲院經理哈普欽斯
(二) 著名經紀人哈普克氏
第四節(jié) 華人與唐人街助推
(一) 梅蘭芳與華人關系
(二) 劇場沖突
(三) 華人的特殊待遇
后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