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在康德哲學的基礎上,對認識事物的理由或根據(jù),即充足根據(jù)律做了深入探討,重新定義了充足根據(jù)律: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理由或根據(jù),否則它就不可能存在。這個原則不僅是邏輯的基礎,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由此提出充足根據(jù)律的四重根,即四種表現(xiàn)形式:形成(或說變易)的根據(jù)律、認知的根據(jù)律、存在的根據(jù)律和意欲、動因的根據(jù)律,對充足根據(jù)律進行了重新解釋和辯護。同時,他既指出了充足根據(jù)律的普遍性,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為后來的哲學家(如尼采、維特根斯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這部認識論作品是叔本華的意欲哲學的奠基之作,即我的整個體系的基礎,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是由此發(fā)端的。這篇博士論文是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學術論文,但似乎沒有哲學的晦澀,文風一點也不枯燥乏味,風趣且直截了當。
《論充足根據(jù)律的四重根》是叔本華1813年撰寫的博士論文,并于同年出版。1847年,叔本華對此修訂后出版了第2版。第2版在內容上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對四重根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表現(xiàn)了他思想成熟期的堅定與批判性,語言上更清晰嚴謹,邏輯結構也更緊密,剔除了第1版中一些模糊的表述。本譯稿依據(jù)第2版翻譯。
叔本華在康德哲學的基礎上,對認識事物的理由或根據(jù),即充足根據(jù)律做了深入探討,重新定義了充足根據(jù)律: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理由或根據(jù),否則它就不可能存在。這個原則不僅是邏輯的基礎,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由此提出充足根據(jù)律的四重根,即四種表現(xiàn)形式:形成(或說變易)的根據(jù)律、認知的根據(jù)律、存在的根據(jù)律和意欲、動因的根據(jù)律,對充足根據(jù)律進行了重新解釋和辯護。同時,他既指出了充足根據(jù)律的普遍性,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為后來的哲學家(如尼采、維特根斯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這部認識論作品是叔本華的意欲哲學的奠基之作,即我的整個體系的基礎,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是由此發(fā)端的。這篇博士論文是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學術論文,但似乎沒有哲學的晦澀,文風一點也不枯燥乏味,風趣且直截了當。
前言
這篇討論基礎哲學的論文,最初是在1813年出版的,我以此獲得了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后來成了我的整個體系的基礎。所以,這本書不應該在書市中缺貨,但現(xiàn)在這四年卻正是這樣的情形,而我則對此并不知情。
然而,把這樣的一部年輕時期的作品,再一次連同其所有的瑕疵與缺陷呈現(xiàn)給世人,在我看來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是因為我想到我再也無法抽出更多校正的時間,離我已經不會是非常遙遠了,但到了那時候,我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時期才剛開始,而我相信,這個時期將會是長遠的,因為我對塞涅卡的這一預言深信不疑:雖然嫉妒讓與你一起活著的人保持沉默,但不帶好惡的評判者一定會到來。因此,我已是盡我所能地改進這部年輕時代的作品;并且,考慮到生命的短暫和不確定性,我必須將被賜予機會在60歲的年齡校正我在26歲時寫的東西視為一大好運。
盡管如此,我卻打定主意要寬容對待年輕時候的自己,盡可能地讓其發(fā)話和暢所欲言。不過,在他說出不正確的或者多余的話,甚至在忽略了最精彩之處時,我就不得不打斷他,而這是經常發(fā)生的事情,以致不少人或許會獲得這樣的印象:就好像一個老人正在朗讀一個年輕人寫的書,但這老人不時地放下這書,跳出話題之外發(fā)表長篇大論。
人們輕易就可預見到:以這樣的方式和經過如此長時間以后做出修正的著作,是永遠無法獲得那種統(tǒng)一性和圓潤性的,而這些也只屬于那些一氣呵成的著作。甚至在其文體和陳述,就已可感覺到那種顯而易見的差別,12以致老練、有觸覺的讀者肯定不會不清楚聽到的是老者在說話,抑或年輕人在發(fā)言。當然了,充滿信任地陳述他所探討的問題的年輕人,其柔和、簡樸的語氣與那老者堅定的但卻不時夾雜著沙啞的聲音,兩者之間有著相當?shù)木嚯x,因為這年輕人仍是天真幼稚的,滿以為從事哲學的所有人,都會是別無他顧、就只關注著真理,因此,誰只要是促進了真理,就會受到他們的歡迎;而那老者則最終必然弄清楚了他所遇到的、由生意人和由只顧看眼色的恭順仆人所組成的是個什么樣的高貴團體,這些人所真正眼盯著的又是什么。確實,假如現(xiàn)在這老者不時地從所有毛孔中都流露出憤慨,那公正的讀者是不會責怪他的;難道事情的結果還沒有教育人們:假如人們是口頭上掛著追求真理,眼睛卻總是只盯著最高上司的意圖,得到的會是什么樣的結果?而假如在這同時,在另一方面,那任何木頭都可以刻出神祇的說法也擴展至偉大的哲學家,據(jù)此,一個像黑格爾的笨拙的江湖騙子可以心安理得地被打上偉大哲學家的印記。也就是說,德國哲學現(xiàn)在就飽受鄙視,被外國人諷刺嘲笑,被正直的學術界所排擠那就像一個娼婦,為了少得可憐的肉金,昨天賣身給這一個人,今天又賣身給那一個人。而今天的一代學術中人,頭腦已被黑格爾的那些胡說八道搞得混亂不堪,再也沒有能力進行思考,粗糙和麻木的他們就成了膚淺平庸的唯物主義的獵物,而這唯物主義是從那看人一眼即置人于死地的蛇妖的蛋中爬出來的。他們好自為之吧!我還是回到我的正題。
那就是說,對于語氣的不相一致,讀者可以此安慰自己:因為我在此并不可以像對我的主要著作所做的那樣附上分開的、后來加上去的增補;這關鍵的并不在于人們知道哪些是我在26歲、哪些是在60歲所寫,關鍵的只是:13想要在一切哲學思考和論辯的基本概念中認清方向、扎下根子和清楚明白的話,那就能夠從這頁數(shù)不多的小書中,學習到一些扎實、有用和真確的東西,這是我所希望的。在這本書的不少部分現(xiàn)在得到了一番整理和制定樣式以后,這本書也已變成了一套有關全部認知能力的綱要式理論,而這套理論,由于其始終只是探究根據(jù)律,所以就從一個新的和獨特的一面展示了這討論的議題,然后卻通過《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和第2卷的相關章節(jié)和通過《康德哲學批判》得到增補。
緬因河畔法蘭克福,1847年9月目錄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等。
前言/ 1
第一章引論/ 3
第二章至今有關充足根據(jù)律最主要的觀點的概述/ 9
第三章至今為止各家論述的不足和一個新論述的計劃/ 31
第四章論對主體而言的第一類客體和在這類客體中占主導作用的
充足根據(jù)律形式/ 35
第五章論對主體而言的第二類客體和在此占主導地位的
充足根據(jù)律形式/ 117
第六章論對于主體的第三類客體與在其占主導地位的
充足根據(jù)律形式/ 157
第七章論對于主體的第四類客體和在其占主導地位的
充足根據(jù)律形式/ 169
第八章總述和結論/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