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間諜、著名記者、自稱的革命家、反戰(zhàn)的日本人……各自奔赴風起云涌的近代上海,在戰(zhàn)爭與革命的年代,企圖撼動歷史巨輪。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乃至中國,處于劇烈動蕩與新舊交替的歷史節(jié)點。政治上,北洋政府倒臺后,國民黨通過北伐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實際控制力薄弱,各地軍閥仍存殘余勢力;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逐漸興起,國共兩黨從合作走向對抗;1931年后更面臨日本侵華的民族危機;在上海,各國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經濟上,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和有租界的城市,外資涌入催生了現代金融、制造業(yè)和商業(yè)體系,外灘銀行林立,民族資本在夾縫中艱難發(fā)展。社會文化層面,上海成為中西碰撞的前沿陣地,左翼文藝蓬勃興起。1932年一·二八事變更使上海成為抗日前線。在上海的繁華表象下,涌動著民族存亡的時代洪流。
以這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本書寫了不約而同來到上海的四個日本人和一個中國人:佐爾格事件的主角之一尾崎秀實;自稱革命家、以日本人身份參與了對日情報活動的川合貞吉;出身豪門、對日本政界有一定影響力的記者松本重治;在艱難困苦中完成魯迅著作翻譯和堅持抗戰(zhàn)的鹿地亙;舍棄教職成為戰(zhàn)地記者的曹聚仁。以大量中、日、英文一手史料和回憶錄等還原其鮮活經歷,細致考察他們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他們在動蕩的歷史中企圖以個人之力發(fā)揮作用(包括負面作用)的嘗試。
徐靜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系、中日文化比較。專著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1992年)、《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2004年)、《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2009年)、《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2013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tài)》(2017年)、《解讀日本:古往今來的文明流脈》(2019年)、《原色京都:古典與摩登的交響》(2021年)、《同域與異鄉(xiāng):近代日本作家筆下的中國圖像》(2021年)、《魔都鏡像:近代日本人的上海書寫》(2021年)、《魔都往事》(2024年)等17種,譯著有《蹇蹇錄甲午戰(zhàn)爭外交秘錄》《魔都》等18種,編著有《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13種。曾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
作者前記
第一章 從上海重新出發(fā)
第二章 一個金華佬的上海二十年
第三章 一個左翼浪人在上海的波瀾歲月
第四章 一個自由主義者的光亮與陰影
第五章 抗戰(zhàn)烽火中的反戰(zhàn)作家
第六章 注定破局的和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