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意于清代湘西邊地之國家進程,檢討清代鳳凰、乾州、永綏三廳的治理情狀,主要圍繞清初如何規(guī)復邊地秩序進而確立政治認同基礎(chǔ),民村苗寨人口變化、村落分布情狀如何對應(yīng)國家秩序
暨愛民 男,1969年生,湖南瀏陽人,歷史學博士,F(xiàn)為吉首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族理論、民族歷史文化研究
導言/001 一 何處是苗疆/002 二 生苗與熟苗/021 三 學術(shù)史檢討/023 四 問題與思路/042第一章 漸入制內(nèi):清初湘西苗疆社會秩序與政治認同基礎(chǔ)的確立/045 一 清以前湘西苗疆治理與認同敘事/046 二 清初湘西苗疆地方秩序之確立/063 三 從建制設(shè)官到架構(gòu)地方治理主體/071 四 改土歸流的政治轉(zhuǎn)型與認同重構(gòu)/080第二章 苗疆開辟與治理推進/096 一 開辟苗疆/096 二 深化苗疆社會治理/104 三 苗疆法治及認同取向/115 四 乾隆乙卯苗民起義/127第三章 苗疆治理與國家秩序/136 一 苗防的體系化與國家秩序的象征/136 二 民、苗劃界分治/142 三 風習改易與文化認同重構(gòu)/149 四 人口流變與秩序邏輯/154第四章 苗疆屯政:治理轉(zhuǎn)型與認同建設(shè)/168 一 田地均輸/169 二 田土分授/179 三 苗疆土地關(guān)系變化中的國家邏輯與屯政的理論架構(gòu)/186 四 反抗中的政治認同與國家意識/196第五章 國家在場:苗疆社會的基層組織、集場與書院/203 一 苗疆基層組織與運行機制的變化/203 二 苗疆集場交易/213 三 清代苗疆書院與大一統(tǒng)的國家邏輯/223第六章 苗疆祭祀的文化象征與國家認同/237 一 湘西苗疆國家祀典的完善/238 二 清政府對苗疆地方祭祀的認知/243 三 湘西苗疆祭祀體系重構(gòu)與國家化改造/246 四 湘西苗疆祭祀活動的國家象征/264結(jié)語/281參考文獻/285后記/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