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起源》一書重返原初瞬間,跳出線性藝術史的敘事方式,通過遠古想象捕捉人類首次賦予對象物以雕塑概念瞬間,從觀念層面探討日常對象物被凝視及被對象化過程,為未來雕塑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和嶄新的基礎理論。
寫在前面首先需要聲明的是:這里所談及的雕塑的起源,并不是從史學角度來論述雕塑的發(fā)展過程,而是將視點鎖定在起源這一問題點上。從起源出發(fā),追溯形態(tài)發(fā)生的法則和原理,思考雕塑產生的現(xiàn)實性內涵是本書的主旨。對起源的思考,實際上是立足于當代對遠古的一種想象,其立場并不囿于線性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而是依靠人自身所擁有的遠古記憶,努力去推想起源那個瞬間的狀態(tài),盡可能將自己拉回遠古,感應雕塑產生的瞬間,推想遠古時期產生雕塑的場景,感悟彼時那個起源的動機和瞬間。之所以思考起源的問題,是因為今日所涌現(xiàn)的3D打印技術,事實上已使雕塑本身面臨新的變革契機,過去那種通過雕塑家的手將對象物再現(xiàn)的手段和方式,正逐漸被3D打印所替代。伴隨3D掃描儀器的出現(xiàn),將對象物進行3D掃描并栩栩如生地打印出來的過程,已經(jīng)變得非常容易和直接。盡管目前3D掃描和打印技術或許還有某些精度上的問題,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正如19世紀攝影的出現(xiàn)使人們對古典繪畫產生了質疑一樣,3D打印技術的出現(xiàn),同樣使人們對雕塑的現(xiàn)狀產生質疑。邁入21世紀之后的雕塑將有哪些可能性?在我看來,從起源出發(fā)是一種理解未來的方法,通過想象今天和遠古之間的關聯(lián),重新思考雕塑的可能性與出發(fā)點,是寫這本小冊子的動機。本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形態(tài)與凝視的瞬間,嘗試從人眼的形成與意識出發(fā),探究被凝視狀態(tài)的發(fā)生原理;第二部分探討形態(tài)的兩種制作方式,即雕塑產生的兩種潛在可能性,并對勞動過程中周圍已形成的形態(tài)與人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邏輯推理與論述;第三部分闡述建筑作為源自骨骼的巨大雕塑,鑒于建筑和雕塑在三維形態(tài)及人類創(chuàng)造屬性上的緊密聯(lián)系,深入剖析二者之間的可轉換性,以及這種關聯(lián)如何指向新的建筑與雕塑融合方向;最后,作者以遠古起源的獨特視角,對雕塑的起源進行還原性思考。王 昀2019 年 8 月 9 日初稿2025 年 2 月 9 日修訂
王昀,北京大學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碩士博士畢業(yè), 聚落研究專家,著名建筑師,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建筑學大學建筑設計藝術研究中心教授,方體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筑師,設計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國際的設計展,多個研究性的建筑作品被國內外的雜志報道。專長學科藝術與建筑理論研究,建筑設計和聚落研究。主要作品: 《傳統(tǒng)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 《空間的界限》 《一座房子的哲學觀》 《空間的穿越》 《空談空間》 《向世界聚落學習》繁體字版 《從風景到風景》 《向世界聚落學習》簡體字版 《空間的潛像》 《自然與建筑》 《繪畫與建筑》 《建筑與廢物》 《建筑與斗拱》 《建筑與聚落》 《8空間的陳述》 《60平米極小城市》 《密斯的隱思》 《劃痕》 等 譯著: 《聚落散步》 《聚落教示100》 《反建筑史》 等。
目錄寫在前面第一部分 形態(tài)與凝視的瞬間眼睛的形成意識與意識到意識到與凝視凝視與距離周遭對象物的發(fā)現(xiàn)被凝視的熊頭顱骨骸被凝視的石器凝視是將日常對象物藝術化的過程第二部分 形態(tài)的兩種制作方式骨頭與石頭的并用針對骨頭所采用的選擇法針對石器所采用的選擇法打造石器是一種意圖和意志及觀念的表述針對石器所采用的打造與雕鑿選擇打造與雕鑿三種雕塑法選擇法與雕鑿法的混用選擇打造出的對象物對其凝視及雕塑的誕生日常對象物因凝視而形成的轉化第三部分 建筑源起于骨頭的巨大雕塑作為人類早期住宅的猛犸象內腔猛犸象骨與三角屋頂和柱廊的聯(lián)想動物的骨骼與建筑的結構大地上的盲目雕塑雅典衛(wèi)城的臺地與對巨大的骨骼的凝視第四部分 思考的延伸對固化著的生命形態(tài)骨頭的再凝視從任意形態(tài)出發(fā)的雕塑與建筑盲目的雕塑與盲目的設計的引申附錄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