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為茶筵的專題資料集,影印了民間道士的茶筵科儀三種,漁民太保先生的待佛神歌一種,宣卷先生的茶筵文本三種,遴選標準是相對古老、淵源有自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均具有重要價值,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我們溝通茶筵的古今面貌。
本書是太湖流域民間信仰類文藝資料叢書之一種。茶筵是太湖流域非常古老、至今仍有部分流傳的民間儀式,是當地所有民間信仰儀式中最復雜的一種,留下了不多一些儀式記錄本,與當今活態(tài)儀式活動可以相互印證。
總 序
太湖流域是一體化的文化區(qū)域,處于吳文化核心地帶。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它不但在精英文化方面居于全國重要地位,在民俗方面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而民間信仰類文藝正是其中最具綜合性、豐富性的代表之一。
太湖流域在制度化的佛教、道教之外,民間歷來還有豐富多樣的神靈信仰和儀式活動,并有特殊的表演文藝形式與之伴生,比如實卷、神歌、太保書、寶懺、香誥等等,它們對太湖流域民眾生活的影響非常深遠,大到跨地區(qū)的重大廟會,中到一個社區(qū)的集體祈福禳夾,小到一家一戶的紅白之事,這些信仰類文藝資源都發(fā)生著不可或缺的功效。它們都有至少百年的悠久歷史,也有各自的繁榮時段。如今,這些文藝形式有的瀕臨或已經消亡,有的卻適度調整后在現代生活中大放異彩。無論何種情況,對這些凝聚著民眾生活和審美歷史的傳統(tǒng)文藝資源,都有進行整體性調查、呈現和研究的必要。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這類信仰文藝的現代研究便陸續(xù)展開,顧頡剛、鄭振鐸、胡士瑩等前輩篳路藍縷,姜彬、車錫倫、顧希佳等當今學者用力悠深,取得了許多卓越的成績。同時,海外學者分別從民間文藝、民間信仰以及基層社會史等不同領域對太湖流域的信仰文藝予以關注。但已有的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寶卷這一種形式上,某種程度上說,寶卷研究儼然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漢學中的一門顯學。加之新世紀以來國內掀起的『非物質文化遣產』保護熱潮,吳地寶卷也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遣名錄,太湖流域的靖江、同里、張家港、無錫、常熟等地先后公開出版了本地寶卷匯集,推動了這一區(qū)域對寶卷調查研究的熱度。
顯然,相較于其他太湖流域性質相似卻又豐富多樣的信仰文藝資源,寶卷研究一枝獨秀的局面甚為偏頗,其根本原因在于寶卷大多有書面?zhèn)鞒奈谋,而其他文藝形式多靠藝人的口頭演唱和大腦記憶,留存文本相對較少,造就給搜集整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而沒有大規(guī)模文本面世,就很難吸引非本地學者的關注,因此,寶卷之外的其他文藝形式,雖然一九九〇年代在姜彬先生領導下曾發(fā)動江浙滬吳語協(xié)作區(qū)內學者對之進行過相當程度的面上調查,卻并沒有產生有持續(xù)影響的成績。即便是已經出版的各地寶卷,除個別地方比如無錫之外,大多采用排印方式,不但丟失無數民間文藝的珍貴資訊,還帶來了新一輪的諸多錯誤。
陳泳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出版專著《堯舜傳說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背過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間傳說生息的動力學研究》、《聲教所及》等。
裘兆遠,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導。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民俗學會會員,蘇州唐文治研究會會長。主要發(fā)表論文有《太湖流域五圣傳說的水上傳統(tǒng)》《從香火戲到贊神歌近代太湖漁民儀式文藝的嬗變》《蘇州戲曲博物館館藏寶卷版本類征》等。
馬藏本《茶筵科》
鄒藏本《祭典》
吾藏本《茶筵簿》
蔣藏本《待佛(喜筵)神歌》
高藏本《茶筵科》
施藏本《筵科》
鄧藏本《華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