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關注春秋時期中等諸侯國魯國的衰敗史。書名中的陵遲就是逐漸衰敗的意思。之所以選擇魯國,一是因為它是孔子的母國,二是因為它是歷史記載最豐富的中等諸侯國,三是因為它提供了春秋時期中等諸侯國衰敗過程的典型案例。
本書在梳理魯國政治演變史事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下面這些問題:魯國君主的權力為什么會逐漸下移至卿大夫?魯國君臣面對內(nèi)外壓力,進行了哪些抗爭?魯國士人孔子是如何獲知天命、起而行道的?戰(zhàn)國時期的集權軍國,是如何從周王朝的分權體制中生長出來的?本書對以上問題給出富有誠意的探索,值得春秋史乃至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展卷研讀。
☆新銳春秋史學者劉勛全新力作。牛津大學博士劉勛回國后潛心研讀《左傳》十余年,系統(tǒng)梳理春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書寫主要諸侯國的政治變動與革興。
☆聚焦魯國政治演變?nèi),還原三桓崛起、分合的歷史細節(jié)。本書依托于《左傳》等傳世文獻和新近出土文獻中的豐富材料,按魯國國君的在位順序,以編年的形式詳細梳理魯國政治演變的歷史,尤其側重于三桓的崛起及其對魯國國君的權力傾奪。作者對關鍵的史事,給出了邏輯縝密、令人信服的分析,比如詳述魯國君權下移機制、初稅畝改革等,多有新見。
☆數(shù)十張表格與圖片,提升閱讀體驗。本書附有魯國國君和三桓的世系表,對于魯國六卿職位在不同時期的變動,在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易于閱讀和前后比較。另配有二十余幅圖片,包括各類器物圖、考古遺址圖等。
春秋天下格局與中等國政治困境
如果我們從周代諸侯國的發(fā)展和分化角度來講述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歷史,一個粗線條的描述大概是這樣的西周前期大分封結束后,周朝的邦國級政治實體有一千多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作為周朝邦國體系中共主和頂層管控者的周邦。
所謂周邦,就是由周王室加王廷卿大夫家族構成的政權。在周朝邦國體系的所有邦國中,只有周王領導的周邦承受天命統(tǒng)治整個天下,因此它是其他邦國的共主,也是整個邦國體系的頂層管控者。周邦的直轄疆域就是以西都宗周和東都成周為中心的周王畿,其總面積是方千里,大概相當于山東、江蘇兩省面積之和。
第二類,就是構成周朝邦國體系主要節(jié)點的王畿外諸侯國。
所謂諸侯國,就是諸侯公室加上諸侯卿大夫家族構成的政權。王畿外諸侯國數(shù)量很多,其始封直轄疆域面積從方五十里到方百里,大概相當于河南省一個縣的平均面積。諸侯國在參與周邦組織的諸侯會盟時作為獨立代表出席。就其分封性質(zhì)而言,諸侯國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周王內(nèi)親封國,全為姬姓,比如周文王后代封國蔡、郕、霍、魯、衛(wèi)、郜、雍、曹、滕、郇等,周武王后代封國晉、應、韓等,周公旦后代封國凡、蔣、邢、茅、胙等,以及周王旁支封國北燕、隨、吳等。
(二)周王外戚封國,比如齊、紀、許、申、呂這些姜姓封國。
(三)先代之后封國,比如薊(黃帝之后)、祝(唐堯之后)、陳(虞舜之后)、杞(夏禹之后)、宋(商湯之后)等。
(四)商朝既有方國,比如楚、徐、越等。
第三類,就是構成周朝邦國體系次要節(jié)點的王畿外附庸國。
王畿外附庸國數(shù)量非常多,其直轄疆域面積在方五十里以下。這類附庸國主要是當?shù)丶扔蟹絿栏接卩徑闹T侯國,無權作為獨立代表出席周邦組織的諸侯會盟。比如說,魯國周邊的任、宿、須句、顓臾等風姓東夷小國,就是魯國的附庸國。
西周中期以后,王道政治不斷衰敗,周邦對于諸侯國的管控日漸松弛。宗周覆滅、平王東遷之后,周邦更是完全喪失了管控諸侯國的能力。因此,從西周晚期開始,諸侯國中的一部分國家就通過吞并周邊附庸國甚至其他諸侯國以謀求發(fā)展。上述新動向?qū)е轮艹鈬W(wǎng)絡開始發(fā)生如下三點變化:
第一,周邦喪失了宗周王畿,而成周王畿的面積也顯著縮小,周邦雖仍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實際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不再是整個網(wǎng)絡的中央節(jié)點和頂層管控者。
第二,王畿外諸侯國數(shù)目開始減少,而存活下來的諸侯國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擴大,諸侯國之間的差距也開始逐漸拉大。
第三,王畿外附庸國數(shù)目迅速減少,許多附庸國被其所屬諸侯國吞并,成為諸侯國疆域的一部分。
從春秋初期開始,諸侯國中較為強大的一批國家試圖建立一套以諸侯自治方式管控國際秩序的新模式,也就是霸道政治模式。到春秋早期齊桓公稱霸時,以周邦為頂層管控者的王道政治模式已經(jīng)徹底消亡,以大國霸主為頂層管控者的霸道政治模式正式確立,諸侯國成為國際政治的主角,也就是所謂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按照疆域規(guī)?梢苑譃槿悾
第一類是大國。
所謂大國,就是在兩周之際開疆拓土競爭中取得顯著成就的四大諸侯國,即中原以北的晉國,中原以南的楚國,中原以東的齊國,和中原以西的秦國。
這四大諸侯國在霸道政治建立時就已經(jīng)是大國,而且他們都位于中原地區(qū)外圍,地緣形勢優(yōu)越,多個戰(zhàn)略方向面對的是不受霸道政治規(guī)則保護的蠻夷戎狄,可以堂而皇之地打著攘夷的旗號繼續(xù)開疆拓土,因此中等國與它們的領土面積的差距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它們的大國地位因此也越來越穩(wěn)固,最終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六雄趙(來自晉)、魏(來自晉)、韓(來自晉)、楚、齊、秦。
第二類是中等國。
所謂中等國,就是在兩周之際開疆拓土競爭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七個原諸侯國,即魯、衛(wèi)、鄭、宋、曹、陳、蔡。不過,在文獻中我們看不到中等國這個概念,因為當中等國面對大國時,它被稱為小國;面對小國時,它被稱為大國。
這些國家在霸道政治建立時就已經(jīng)是中等國,而且他們都位于中原地區(qū),地緣形勢不利,周邊要么是實力遠超過自己的大國,要么是實力與自己相當?shù)闹械葒,要么是受到霸道政治?guī)則保護的小國,進一步大規(guī)模開疆拓土變得非常困難,除了偶爾利用霸主管控松弛的空檔攻滅一兩個附庸國或小國之外再無建樹,因此一直停留在中等國的水平,沒有一個成功晉級為大國。
第三類是小國,就是在兩周之際開疆拓土競爭中沒有取得成就甚至有損失的諸侯國,它們數(shù)量最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小國和附庸國一樣被鄰近大國和中等國吞并,有的小國比如魯國周邊的邾國、鄭國周邊的許國等充分利用霸主提供的保護,堅持到了春秋晚期。
大國和中等國加起來,就是主導春秋時期國際秩序的主要諸侯國,也是《春秋》《左傳》記載的主要對象。如果把春秋政治史比喻成一場大戲的話,那么四個大國特別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個超級大國是這場大戲的主角,七個中等國是這場大戲的配角,而眾多小國和附庸國則是這場大戲的群演。在本書中,筆者關注的既不是熱衷于稱霸和稱王的主角大國,也不是勢單力薄、任人擺布的群演小國,而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配角中等國。
中等國的內(nèi)政和外交有什么特點?通過比對上述七個中等國的現(xiàn)有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諸侯國的共性非常明顯,它們都面臨著兩大政治困境:
第一,權力下移,君弱臣強。在西周分封時確立的諸侯國權力分配結構中,國君掌握最高權力,君強臣弱尊尊君為首是常態(tài)。然而,在春秋時期,各中等國內(nèi)部都發(fā)生了公室衰弱、卿族壯大、權力從國君下移至卿大夫的現(xiàn)象,君弱臣強尊尊執(zhí)政卿為首成為新常態(tài)。簡而言之,權力下移,君弱臣強是中等國君主所面臨的基本內(nèi)政困境。
第二,淪為仆從,疲于奔命。在霸主管控的國際秩序中,中等國是霸主的主要仆從國,事奉霸主、履行仆從國義務是中等國外交事務中壓倒性的主題,被霸主驅(qū)使、壓榨和爭奪是中等國的共同遭遇。簡而言之,淪為仆從,疲于奔命是中等國君臣所面臨的基本外交困境。
面對這兩大困境,中等國的君臣絕不是無所作為、逆來順受。一方面,中等國君臣在國內(nèi)朝堂明爭暗斗,國君試圖奪回原本就屬于他的權力,而卿大夫試圖鞏固既有成果、進一步侵奪君權。另一方面,中等國君臣在國際場合又往往采取一致立場,試圖為本國盡可能地爭取利益、避免欺凌。春秋時期各中等國的政治史,就是他們在這兩大困境的泥潭中一面奮力抗爭,一面越陷越深的歷史。
在七個中等國之中,筆者選擇了魯國作為代表,主要有這樣兩個原因:
第一,魯國是孔子的祖國?鬃邮侵腥A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人物,
而他正是在春秋晚期的魯國度過了自己人生的前55年以及最后5年。因此,深入探究春秋魯國史,對于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孔子能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魯國的歷史記載最為豐富。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主要著作《春秋》及其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根據(jù)魯國史書編纂而成,保存了魯國外交內(nèi)政的詳細記錄,其史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是其他6個中等國所不能比擬的。
接下來,筆者將以魯國的困境與抗爭為主題,詳細講述魯國這個典型中等國的政治史,而講述的起點,就是發(fā)生在魯莊公1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個是魯國公室衰弱、卿族壯大、君權下移的標志性事件慶父之亂,另一個是魯國淪為霸主仆從國的標志性事件齊魯柯之盟。
劉勛,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上?萍即髮W綜合辦文書規(guī)劃高級主管,上海國學新知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心創(chuàng)始理事,曾任上?萍即髮W人文科學研究院教學助理教授、教學副教授。2009年回國后長期從事《左傳》研究和普及工作,編著有《〈左傳〉全文通識讀本》,著有《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救世:子產(chǎn)的為政之道》《春秋十日談》等。
引言:春秋天下格局與中等國政治困境
莊閔時期:兄弟鬩墻三桓形成,爭霸失敗降為仆從
慶父之亂的背景:魯莊公的復仇與隱忍
慶父之亂的過程:親人相殘與魯君廢立
慶父之亂的意義:魯國內(nèi)政君權下移的轉折點
齊魯柯之盟:魯國外交降為仆從的轉折點
僖公時期:事奉霸主疲于奔命,君權下移引發(fā)反擊
即位初期:肅清內(nèi)亂遺留問題,贏得國際承認
服從齊桓公時期:君臣疲于奔命,淮之會遭遇扣押
齊桓公去世:齊國大亂,魯君臣出兵攪局
后齊桓公時期:大國爭霸,魯君臣渾水摸魚
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文稱霸,魯君臣叛楚服晉
服從晉文公:魯君臣積極參與,臧文仲屢立功勞
附錄1:魯國君權下移機制探究
文公時期:三桓東門此消彼長,君權下移惡性突變
三桓諸卿再度興起,東門襄仲前景堪憂
三桓諸卿主張逆祀,東門襄仲無可奈何
三桓領袖為情癡狂,東門襄仲翻盤成功
叔孫氏領銜三桓,孟穆伯客死異鄉(xiāng)
季文子嶄露頭角,東門襄仲殺嫡立庶
季文子指桑罵槐,東門襄仲遭遇勁敵
附錄2:魯國君權下移機制探究(續(xù))
宣公時期:服從齊國始亂終棄,謀除三桓功敗垂成
東門襄仲與宣公結盟,魯國叛晉服齊
齊國上卿欺凌魯宣公,魯國叛齊未果
東門子家出場唱主角,魯國討伐邾國
東門子家受寵謀政變,魯國決定叛齊
宣公去世季文子發(fā)難,子家事敗出奔
附錄3:初稅畝改革詳解
成公時期:服從晉國委曲求全,先君遺孀飛蛾撲火
面對齊楚雙重威脅,緊急實施作丘甲
面對晉國中興形勢,果斷轉向叛齊服晉
晉國為聯(lián)吳不擇手段,魯國為生存委曲求全
魯成公朝晉遭扣押,叔孫宣伯聘周受詬病
魯成公出征穆姜發(fā)難,政變事敗叔孫宣伯出奔
魯成公去世風平浪靜,臧武仲露面親善季氏
附錄4:穆姜叔孫宣伯政變的真相重構
襄公時期:三桓諸卿瓜分公室,傀儡國君隱忍至死
幼主即位三桓掌朝政,生母去世葬儀惹爭議
魯政權吞并鄫國隨即放棄,季武子繼承父業(yè)暫居次席
晉悼公支持襄公親政,季武子應變醞釀改革
作三軍,三分公室改革:動因、過程和結果
三桓頻繁出行,穩(wěn)定事奉晉國,擊退齊國挑釁
齊晉講和解除威脅,臧武仲勸諫展現(xiàn)才智
季武子違周禮廢長立幼,臧武仲被誣陷出奔齊國
叔孫穆子勤外事堅持原則,與季武子漸生嫌隙
叔孫隨機應變維護襄公,季孫侵吞公邑激怒襄公
君臣相繼去世,子野蹊蹺死亡,魯昭公裝瘋保命
昭公時期:三桓架空公室成功,國君兩次政變慘敗
季武子故伎重施,叔孫穆子化險為夷
豎牛作亂復仇,叔孫穆子饑渴而死
廢中軍,四分公室改革
豎牛殺嫡立庶,叔孫昭子撥亂反正
魯昭公朝見晉平公,尋求外援未獲成功
魯昭公朝見楚靈王,尋求楚國外援反遭戲弄
叔孫昭子言論挑明分歧,魯昭公表情暴露心跡
魯昭公第一次政變:謀劃、實施和結果
魯昭公朝見晉侯遭扣押,季平子不救日食顯異志
叔輒憂禍亂哭死保族,叔孫遭扣留堅貞不屈
魯昭公第二次政變:時機、過程和結果
魯昭公流亡:屢次錯過和解,最終客死他鄉(xiāng)
附錄5:君權下移、季氏興盛的分析解讀
定公時期:陽虎政變鬧劇一場,孔子改革曇花一現(xiàn)
魯昭公去世余波不斷,季平子去世亂兆已現(xiàn)
陽虎政變過程:發(fā)難劫持季氏,實際控制國政
陽虎成功原因:積累權勢,招攬人才
陽虎招孔子:孔子先被說動后又反悔
陽虎專魯政:服從晉國,組織盟誓,謀求卿官
陽虎落敗:謀殺季孫中途生變,負隅頑抗最終出奔
陽虎轉型:逗留齊國屢興詐謀,加入趙氏屢建功勛
孔子從政:突破階層投身政治,夾谷會盟一戰(zhàn)成名
叔孫家臣據(jù)城叛亂,忠臣駟赤奇謀平叛
孔子墮三都:謀劃、實施和結果
孔子周游踐行天命,邾君求饒在劫難逃
附錄6:孔子五十知天命新解
附錄7:三桓家臣擅權/叛亂誘因探究
結語:春秋時期魯國治權下移的層次與進程
專論:君集權大國的誕生
問題:集權軍國如何從先前分權諸侯國反向變革而來?
周朝分權格局演化:周邦衰敗,諸侯崛起
周邦分權格局演化:王室衰弱,卿族強盛
中原諸國分封私邑,構建君臣分權諸侯國
周邊楚秦設縣直轄,構建第一批君集權大國
分封私邑vs設縣直轄:策略抉擇分析
分權國卿大夫家族堅持集權,不斷改革與時俱進
晉齊卿族化家為國,構建第二批君集權大國
回答:戰(zhàn)國集權軍國由先前集權政權正向變革而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