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管理智慧》著重從儒、道、法、兵四家與當今商業(yè)活動關系密切的思想展開,提煉一些管理之道,展示其中的管理智慧。本書彰顯了孔子的執(zhí)著追求、孟子的仁愛之心、老子的玄妙思索、莊子的逍遙放曠、孫子的足智多謀,并通過對其中管理智慧的解讀,試圖使讀者獲得虛懷若谷的胸襟、避免功利的啟迪、零基思維的心態(tài)、提升感悟的捷徑、用心思考的習慣、分享經驗的作風,將運用中國管理智慧之妙,存乎一心。
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一種文化的積累,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其所蘊含的真諦就迸發(fā)出思想理論的火花,而這種火花通常會集中體現在該文化對人、對事的管理智慧上。管理智慧的火花表現形式并不一樣,有的是顯性文化的樣式,淺顯易懂;有的是隱性文化的內容,深奧晦澀。而不同的群體、個人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對管理智慧的領會差異懸殊。深奧晦澀的學說和理論,內涵無窮,但應者寥寥,要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并應用在更多實踐場景中,把深奧晦澀的學說和理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或方式表述出來就非常必要。 我們試圖完成這一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情,那就是把深奧晦澀的關于中國管理智慧的學說和理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或方式表述出來,從而使這些管理智慧能夠在更多人之間傳遞,使這些智慧被快樂接納、有效運用,如此我們也就樂在其中了。
任何時代的管理方式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早已形成了基于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管理智慧。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亟須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的。中國管理智慧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魂與魄,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當今世界正處于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在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中,人類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尤其是身處必須實施跨文化管理的現代組織之中的不同個體,對管理已經迷失了方向。2008 年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主要采用西方管理方式的不少跨國公司面臨管理的困境,雷曼兄弟等百年老店紛紛破產,人們不得不對西方管理學進行再思考,同時也開始尋求符合當今時代的管理智慧。很多有識之士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國。正如瑞典的漢內斯·阿爾文博士(197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所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 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碑斎,不僅是要回到傳統中,同時也要浸潤于當今時代。時代召喚中國管理智慧的發(fā)揚光大,時代呼喚對中國管理智慧的有效解讀,從而建構中國式管理模式,把中國管理智慧與當代管理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建立文化自信,開拓中國管理智慧運用的新時代,這是撰寫本書的目的所在。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管理文化資源,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yè)管理,就在于領會文化之精粹與現代管理之道,從而領悟中國管理智慧,為當代中國管理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服務,同時也為世界管理學貢獻中國智慧。幾千年來中國特定的社會存在,逐漸凝聚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各種類型的組織運行有多方面的影響,我們身處其中,似乎又沒有發(fā)現什么!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筆者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用漢字思維;二是傳統中國的家庭、家族、家國結構和倫理;三是“三教合一”的文化觀,可以理解為“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四是理解和詮釋宇宙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在這套學說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知識、觀念和技術(中醫(yī)、審美等);五是“天圓地方”的觀念。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管理智慧對當代管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重視人際關系,有助于中國企業(yè)文化“以人為中心”管理特色的形成,彰顯了“天人合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等思想。二是重視道德教化,有助于確立優(yōu)秀的價值觀念來引導員工行為。三是“以義制利”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義利觀,有助于先利他后利己觀念的形成。當然,中華傳統文化也有不利于當代管理的消極因素。一是家國一體,家族倫理傳統中的某些觀念對企業(yè)的自主獨立不利(官本位和政企不分)。二是極端的中庸思想制約人的進取精神(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不患寡而患不均)。三是過分強調群體意識,過分強調在群體背景下思考問題,不利于企業(yè)家大膽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力圖詮釋中國管理智慧,并不是全盤托出中國古代的文化,而是希望用揚棄的方式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宏揚積極的、適用于當代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管理智慧。
中國古代文化的產生基于中國古代的生產實踐,并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不斷豐富。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中國古代思想的主體地位,孔孟的“民本”“仁政”“義利”思想,以及“修齊治平”“選賢任能”“和為貴”等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的生產方式不斷轉變,主流思想隨之演進,表現為從孔學到孔孟之學,從傳統儒學到“三教合一”的新儒學(宋明理學)。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領會其中的立身、立業(yè)之道,進而將其精華運用于當今企業(yè)等組織的管理活動中,就是對中國管理智慧的領會和應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本書著重從儒、道、法、兵四家與當今商業(yè)活動關系密切的思想展開,提煉一些管理之道,展示其中的管理智慧。本書彰顯了孔子的執(zhí)著追求、孟子的仁愛之心、老子的玄妙思索、莊子的逍遙放曠、孫子的足智多謀,并通過對其中管理智慧的解讀,試圖使讀者獲得虛懷若谷的胸襟、避免功利的啟迪、零基思維的心態(tài)、提升感悟的捷徑、用心思考的習慣、分享經驗的作風,將運用中國管理智慧之妙,存乎一心。
蘇勇
2025年6月
蘇勇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復旦大學企業(yè)管理專業(yè)、東方管理專業(yè)博士生導師。
1994 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企業(yè)管理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專業(yè)領域:企業(yè)組織管理、企業(yè)文化與倫理、品牌與消費者行為等。出版了《中國管理學發(fā)展進程 1978—2008》《現代組織行為學》《改變世界:中國杰出企業(yè)家管理思想精粹(一~七)》約三十本著作,發(fā)表了二百余篇論文。榮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等多項榮譽。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科研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研究課題,并擔任多家公司獨立董事。
第一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內修法則——修己
第一節(jié) 個人的自我管理
第二節(jié) 團隊的自我管理
第三節(jié) 學習型組織的自我管理
第二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領導模式——律己后施于人
第一節(jié) 領導與權力
第二節(jié) 關于領導的理論
第三節(jié) 中國管理智慧的領導模式
第三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外煉模式——以天下為己任
第一節(jié) 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
第二節(jié)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
第三節(jié) 管理的道德準則
第四節(jié) 改善企業(yè)道德行為的途徑
第四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溝通技巧——賦比興傳信息
第一節(jié) 溝通的過程和方式
第二節(jié) 組織溝通
第三節(jié) 賦比興的中國式溝通
第五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知行之道——靈活圓通原則
第一節(jié) 知行觀
第二節(jié) 外圓內方
第三節(jié) 靈活圓通
第四節(jié) 上善若水
第六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謀略之道——求優(yōu)勢于現實
第一節(jié) 萬事講謀略
第二節(jié) 道家的謀略之道
第三節(jié) 儒家的謀略之道
第四節(jié) 兵家的謀略之道
第五節(jié) 縱橫家的謀略之道
第六節(jié) 法家的謀略之道
第七章 中國管理智慧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天人合一”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
第三節(jié) “天人合一”的組織和諧
參考文獻
后記
歷代志士仁人都踐行著自強不息的自我管理精神,尤其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這種自我管理成為一種個人成功成長的模式。東晉名將祖逖聽到半夜雞叫,聞聲起床習武練劍,他的自強不息式的自我管理,使其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話,翻譯成現代文為:“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創(chuàng)作《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受了臏刑,著述兵法;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這些都是艱苦環(huán)境下自強不息的寫照。
自強不息的自我管理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德,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生命元素,應當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動力之源,支撐我們奮發(fā)向上、奮勇前進、永不停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圣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超越。圣吉描述了實現自我超越的方法,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精神世界的解放,從而發(fā)現真實的自我、自強不息的自我。只有不斷學習并付諸行動,才能持續(xù)實現自我超越。凡立志成才者都期望實現自我超越,凡追求卓越的組織都期望員工實現自我超越。然而實現自我超越可從傳統的中國管理思想中找到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
基于自強不息精神,個人自我管理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積極探索、勇于競爭、不怕風險、敬業(yè)盡職、審時度勢、勤奮不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