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旅(第8版):一種互動性探究》是哲學史家威廉·F. 勞海德的代表作,面世后反響極佳。本書是一部富有趣味性、互動性,對讀者,尤其是初學者非常友好的通俗哲學導論,始終圍繞哲學上的大問題和關鍵概念展開,用生動的案例使抽象的哲學概念活起來,引導讀者充分理解概念在應用過程中的復雜性,并結合事實,不斷啟發(fā)讀者走向系統(tǒng)性思考。作者激勵讀者沉思、探索并主動參與到哲學學習過程中,使哲學學習成為一種自我沉思之旅。
本書成功把哲學轉變?yōu)樽x者的個人之旅。中文版面世后,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網、《社會科學報》《中華讀書報》《新民晚報》等諸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入選哲學新書聯合書單、百道好書榜、《中國研究生》世界哲學日主題書單、中版好書榜等諸多榜單,并榮獲2025 中國-東盟影響力圖書(版權引進類) 。
序言
蘇格拉底曾在《普羅泰戈拉篇》中抱怨道,雄辯的演說家能夠像書本一樣提供大量信息,不過,要是有人再向他們追問一個附加問題……他們就不能根據自己的解釋來解答和提問了。在寫這本書時,我遇到的挑戰(zhàn)是,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針對蘇格拉底的上述斷言給出反例。當然,蘇格拉底是正確的: 生動的哲學對話和辯論是無可替代的。不過,隨著對本書的深入閱讀,你會發(fā)現,它既會回答你的問題,又會激發(fā)你提出問題。本書的目的不是向你簡單灌輸知識,而是希望你通過各種練習積極參與進來,它甚至還會提供一些讓你和朋友就所論及的哲學問題進行對話的機會。有鑒于此,我將本書命名為:哲學之旅:一種互動性探究。
本書并非一臺帶你領略未見之風景的幻燈儀,而是一次指南式、探究式旅行。此次旅行中,你要親自從事地域勘探工作。我希望這場旅行是有趣的,但途中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本書希望以紙墨為媒介,喚起盡量多的互動。在哲學課上,學生們常常會問:學哲學能做些什么?在完成這場哲學之旅后,我希望你能意識到,真正重要的哲學問題其實是哲學能和你一起做些什么?當然,你不會贊同書中的所有觀點,但可以想象,在與這些觀點的交鋒中,你定然會有所觸動。
……
威廉·F.勞海德(William F. Lawhead),密西西比大學哲學榮休教授,曾任密西西比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主任。美國著名哲學史家。著有《哲學問題:經典與當代讀本》(Philosophical Questions: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哲學的歷程:西方哲學歷史導論》(The Voyage of Discove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哲學之旅:一種互動性探究》(The Philosophical Journey: An Interactive Approach)等。
譯者:張祖遼,哲學博士,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譯有《羅爾斯與馬克思》《論寬容》等。劉岱,哲學博士,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哲學部講師。楊東東,哲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譯有《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being的結構》等。陳太明,哲學博士,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序言1
致謝1
第一章 哲學之旅導言3
1.0哲學之旅概覽4
1.1蘇格拉底與對智慧的探尋22
柏拉圖: 《申辯篇》26
柏拉圖: 《理想國》36
1.2柏拉圖的洞喻46
柏拉圖: 《理想國》48
1.3論證與證據: 何以確定要相信什么?56
1.4個人做哲學: 哲學之旅導論70
第二章 探究終極實在83
2.0形而上學概覽84
2.1身心關系問題概覽99
休·艾略特: 《坦塔羅斯》100
2.2二元論110
勒內·笛卡兒: 《方法談》114
勒內·笛卡兒: 《第一哲學沉思集》116
J.P.莫蘭德: 《靈魂: 我們如何知道它是真實的?為什么它很重要?》123
J.P.莫蘭德: 《超越世俗之城》125
2.3物理主義129
杰弗里·奧倫: 《人與他們的世界》141
2.4功能主義與人工智能149
馬文·閔斯基: 《計算機緣何不能?》163
2.5自由與決定論概覽175
2.6強決定論192
- F. 斯金納: 《瓦爾登湖第二》193
塞繆爾·巴特勒: 《埃瑞璜》204
克拉倫斯·達羅: 《對利奧波德和洛布的審判》207
2.7自由至上論215
讓保羅·薩特: 《存在與虛無》232
2.8相容論236
2.9個人做哲學: 形而上學246
第三章 探究知識265
3.0知識問題概覽266
3.1懷疑論278
勒內·笛卡兒: 《第一哲學沉思集》289
勒內·笛卡兒: 《第一哲學沉思集》295
3.2理性主義298
柏拉圖: 《斐多篇》310
勒內·笛卡兒: 《第一哲學沉思集》318
3.3經驗主義325
喬治·貝克萊: 《人類知識原理》345
大衛(wèi)·休謨: 《人類理解研究》355
大衛(wèi)·休謨: 《人類理解研究》357
大衛(wèi)·休謨: 《人類理解研究》361
3.4康德式建構論(Kantian constructivism)374
伊曼努爾·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378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388
3.5認識論的相對主義397
3.6反思西方傳統(tǒng): 實用主義416
威廉·詹姆斯: 《實用主義的真理概念》431
3.7反思西方傳統(tǒng): 女性主義認識論440
3.8認識論的應用: 科學知識的本質是什么?459
3.9個人做哲學: 知識的問題474
第四章 探究宗教哲學495
4.0宗教哲學概覽496
彼得·克里夫特: 《上帝存在嗎?》496
4.1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論證506
托馬斯·阿奎那: 《神學大全》508
理查德·泰勒: 《形而上學》513
4.2上帝存在的設計論論證519
威廉·佩利: 《自然神學》522
大衛(wèi)·休謨: 《自然宗教對話錄》525
4.3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533
安瑟倫: 《宣講》536
4.4宗教信仰的實用主義和主觀主義證明542
布萊斯·帕斯卡: 《思想錄》545
威廉·詹姆斯: 《信仰的意志》552
克爾凱郭爾: 節(jié)選557
4.5惡的問題: 無神論和一神論的回應565
阿爾貝·加繆: 《鼠疫》567
約翰·?耍 《惡與仁愛的上帝》579
4.6反思西方傳統(tǒng): 亞洲宗教589
《奧義書》594
佛陀: 《教義精選》608
赫爾曼·黑塞: 《悉達多》620
4.7宗教哲學的應用: 宗教與科學如何關聯?624
4.8個人做哲學: 宗教哲學634
第五章 探究倫理價值655
5.0倫理學概覽656
柏拉圖: 《理想國》657
5.1倫理相對主義與倫理客觀主義680
希羅多德: 《歷史》687
詹姆斯·雷切爾: 《文化相對主義的挑戰(zhàn)》702
5.2倫理利己主義715
- 薩姆塞特·毛姆: 《人生的枷鎖》717
艾茵·蘭德: 《自私的德性》735
5.3功利主義744
杰里米·邊沁: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750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功利主義》756
5.4康德式倫理學773
伊曼努爾·康德: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778
5.5德性倫理學802
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819
孔子: 《論語》828
5.6反思西方傳統(tǒng): 女性主義倫理學835
5.7倫理學理論與道德踐行問題860
5.8個人做哲學: 倫理學871
第六章 探究正義社會893
6.0政治哲學概覽894
6.1政府的正當性901
羅伯特·沃爾夫: 《為無政府主義辯護》908
約翰·洛克: 《政府論》914
《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919
6.2正義問題921
柏拉圖: 《理想國》925
托馬斯·阿奎那: 《神學大全》933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功利主義》937
約翰·羅爾斯: 《正義論》947
6.3個人與國家954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論自由》957
卡爾·馬克思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981
6.4公民不服從991
柏拉圖: 《克力同篇》996
圣雄甘地: 《青年印度》1009
6.5個人做哲學: 政治哲學1019
第七章 哲學與人生意義1033
列夫·托爾斯泰: 《懺悔錄》1044
黑澤爾·巴恩斯: 《一種存在主義的倫理學》1054
7.0個人做哲學: 生命的意義1070
附錄1076
有效推理: 做什么與不做什么1076
譯后記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