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無廢”的綠色生活模式探索與實踐》系統(tǒng)介紹了“無廢城市”建設中公眾參與綠色生活模式,涉及相關政策、國際經驗、實踐途徑等,并從機關、社區(qū)、學校、商場、賓館、景區(qū)、快遞等主要“無廢細胞”以及公民個體等方面,闡述公民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的路徑,輔以典型案例進行說明,可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無廢社會”的建設提供基礎資料和借鑒!睹嫦颉盁o廢”的綠色生活模式探索與實踐》可供環(huán)境管理、“無廢城市”建設等領域的高等院校師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及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國家出版資助項目,系統(tǒng)介紹了“無廢城市”建設中公眾參與綠色生活的模式及路徑。
前言
城市是人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習慣也隨之發(fā)生很大改變。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必定消耗大量資源,隨之也增加了大量的固體廢物。不恰當的固體廢物管理和處理處置不僅會侵占寶貴的土地資源,還會污染水體、土壤和空氣, 傳播疾病, 不僅威脅人的身體健康, 還會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破壞。在層面, 固體廢物管理也與氣候變化、貧困、糧食和資源安全等挑戰(zhàn)緊密相連, 成為解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國雖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粗放利用問題依然突出。同時,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最大,每年新增固體廢物100億噸左右,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700億噸。一些城市由于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出現了嚴重的“垃圾圍城”, 公眾對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項目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
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建設“無廢城市”!盁o廢城市”建設以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通過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xù)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將固體廢物環(huán)境影響降至最低,是一種城市發(fā)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城市”建設應全面增強生態(tài)文明意識,將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作為“無廢城市”建設重要理念,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監(jiān)督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眾參與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應積極引導公眾和環(huán)保社會組織參與“無廢”理念傳播和綠色低碳生活實踐,養(yǎng)成垃圾分類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凝心聚力營造氛圍,讓每個公民都成為“無廢城市”建設的實踐者、助力者與最終受益者。
本書以公眾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共享共建綠色生活為主線,以宜居城市概念、城市環(huán)境問題和固體廢物管理原則、國際“無廢”理念和公眾參與實踐為出發(fā)點,系統(tǒng)介紹了我國“無廢城市”理念和目標,梳理了國家賦能“無廢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生活政策體系,探討了匯聚“無廢城市”建設社會力量的途徑,以及“無廢細胞”建設和“無廢”綠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動指引,介紹了國家首批“無廢城市”建設中公眾參與低碳綠色生活典型模式經驗。本書內容共包括六章。
第1章——我們的城市。內容包括認識城市、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日及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和社區(qū)目標、城市主要環(huán)境污染。
第2章——城市固體廢物管理。內容包括認識固體廢物特性、固體廢物處理原則、生活垃圾來源及處置技術、垃圾分類全民齊行動。
第3章——走進“無廢”生活。內容包括國際“無廢”理念及公眾參與、認識我國“無廢城市”、“無廢城市”離我們有多遠?“十四五”期間“無廢城市”的建設。
第4章——“無廢城市”引領綠色低碳生活。內容包括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無廢城市”綠色低碳生活、綠色低碳生活政策體系賦能“無廢城市”建設。
第5章——匯聚“無廢城市”建設社會力量。內容包括公眾是建設“無廢城市”的強大社會力量、“無廢”綠色生活社會總動員、賦能和匯集“無廢細胞”內生動力、“無廢細胞”建設以及“無廢”綠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動指引。
第6章——“無廢城市”綠色生活創(chuàng)新實踐。內容包括重慶市、天津市、三亞市、深圳市、威海市、許昌市、瑞金市、杭州市“無廢城市”綠色生活創(chuàng)新實踐典型模式和取得的成就。
本書編寫過程中清華大學巴塞爾公約亞太區(qū)域中心提供了一些相關材料,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集科學性、普及性為一體,深入淺出地向公眾傳播環(huán)?破罩R,提高公眾環(huán)保意識和科學素質水平,激發(fā)公眾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熱情和行動,為“無廢城市”建設發(fā)揮作用。由于時間倉促、資源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偏差和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同仁批評指正。
牛玲娟,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事公眾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普和宣傳教育工作30余年,具有豐富的國際和國內項目策劃和實施、宣傳教育資源開發(fā)和研究領域豐富的經驗,曾多次承擔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重大環(huán)境節(jié)日大型宣傳教育活動,連續(xù)多年承擔中日韓三國環(huán)境部長會議機制下環(huán)境意識提高項目,獲得中日韓三國環(huán)境部長稱贊,承擔“千名青年環(huán)境友好使者”項目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共計策劃和實施大型環(huán)境宣傳教育項目30余項,編寫和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普和宣傳教育讀物(掛圖、影視作品)50余冊(套),獲得多種獎勵
目錄
第1章我們的城市
1.1認識城市
1.1.1城市生命共同體
1.1.2城市功能
1.2宜居城市
1.2.1宜居城市的提出
1.2.2宜居城市的內涵和標準
1.3世界城市日及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和社區(qū)目標
1.3.1世界城市日
1.3.2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之一: 可持續(xù)城市和社區(qū)
1.4城市主要環(huán)境污染
1.4.1大氣污染
1.4.2水體污染
1.4.3固體廢物污染
1.4.4土壤污染
第2章城市固體廢物管理
2.1認識固體廢物特性
2.2固體廢物處理原則
2.3生活垃圾來源及處置技術
2.3.1城市代謝產物——生活垃圾
2.3.2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技術
2.3.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理念
2.4垃圾分類全民齊行動
2.4.1什么是垃圾分類?
2.4.2為什么要垃圾分類?
2.4.3如何做好垃圾分類?
2.4.4垃圾分類從習慣養(yǎng)成做起
2.4.5垃圾分類看北京
第3章走進“無廢”生活
3.1國際“無廢”理念及公眾參與
3.1.1國際“無廢”理念的緣起
3.1.2國際機構和組織推動“無廢”目標實現
3.1.3國際“無廢城市”公眾參與實踐
3.2認識我國“無廢城市”
3.2.1由垃圾圍城向“無廢城市”轉變
3.2.2“無廢城市”定義
3.2.3“無廢城市”是否會產生固體廢物
3.3“無廢城市”離我們有多遠?
3.3.1建設“無廢城市”頂層設計
3.3.2“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探索與實踐
3.4“十四五”期間“無廢城市”的建設
3.4.1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3.4.2“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第4章“無廢城市”引領綠色低碳生活
4.1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4.1.1綠色生活方式
4.1.2引領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
4.2“無廢城市”綠色低碳生活
4.2.1“無廢城市”試點綠色生活總要求
4.2.2“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生活總要求
4.3綠色低碳生活政策體系賦能“無廢城市”建設
4.3.1綠色生活創(chuàng)建行動
4.3.2公共機構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4.3.3綠色社區(qū)創(chuàng)建行動
4.3.4綠色學校創(chuàng)建行動
4.3.5綠色商場創(chuàng)建行動
4.3.6快遞業(yè)綠色包裝綠色轉型
4.3.7綠色旅游景區(qū)管理與服務規(guī)范
4.3.8綠色飯店國家標準
4.3.9推動綠色餐飲發(fā)展
4.3.10綠色家庭創(chuàng)建行動
4.3.11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
第5章匯聚“無廢城市”建設社會力量
5.1公眾是建設“無廢城市”的強大社會力量
5.1.1什么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公眾參與?
5.1.2如何推動公眾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5.1.3《公民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規(guī)范十條》
5.2“無廢”綠色生活社會總動員
5.2.1吹響“無廢”綠色生活集結號
5.2.2解讀和傳播“無廢城市”新理念
5.3賦能和匯集“無廢細胞”內生動力
5.3.1融入城市社會基層治理
5.3.2“無廢細胞”建設指引
5.4“無廢細胞”建設
5.4.1“無廢機關”建設
5.4.2“無廢社區(qū)”建設
5.4.3“無廢學!苯ㄔO
5.4.4“無廢商場”建設
5.4.5“無廢賓館”建設
5.4.6“無廢景區(qū)”建設
5.4.7“無廢快遞”建設
5.5“無廢”綠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動指引
5.5.1“零廢棄”生活概念
5.5.2國際無廢日
5.5.3踐行“無廢”綠色生活公民理念
第6章“無廢城市”綠色生活創(chuàng)新實踐
6.1重慶市
6.1.1“五個結合”構建“無廢城市”建設的全民行動體系模式
6.1.2取得的成效
6.2天津市
6.2.1以綠色生活為紐帶的“無廢”文化培育模式
6.2.2取得的成效
6.3三亞市
6.3.1旅游業(yè)“無廢”理念鏈式傳播及綠色轉型升級模式
6.3.2取得的成效
6.4深圳市
6.4.1全社會多元化“無廢文化”創(chuàng)建行動模式
6.4.2取得的成效
6.5威海市
6.5.1創(chuàng)造“無廢生活”實現“精致城市·幸福威!蹦J
6.5.2取得的成效
6.6許昌市
6.6.1多元融合的“無廢文化”傳承模式
6.6.2取得的成效
6.7瑞金市
6.7.1發(fā)揮紅色旅游優(yōu)勢,打造“無廢”理念宣傳高地模式
6.7.2取得的成效
6.8杭州市
6.8.1做精杭州“無廢”賽事,講好杭州“無廢亞運”故事模式
6.8.2取得的成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