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口譯場域嗎?
如果存在,該場域是如何構建的?
譯員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譯員職業(yè)慣習的形成?
譯員如何應對危及其生命和場域中的定位的情況?
本書以檔案、個人回憶錄、傳記、訪談以及二手資源(如歷史研究出版物)為基礎,運用布迪厄的社會學框架將口譯人員在戰(zhàn)爭中的各種實踐理論化和概念化,再現了抗戰(zhàn)時期鮮為人知的一段口譯歷史,探討了譯員如何被各種競爭勢力當作一種重要的軍事和政治資產進行培訓和部署。書中各章討論了口譯職業(yè)如何受到外交政策轉變的影響,以及口譯員的職業(yè)慣習如何通過他們的培訓和與其他社會行動者和機構的互動形成。本書通過調查口譯員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和跨越邊界的策略,對口譯作為一種排他性職業(yè)的假設提出了質疑,并強調了口譯員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通向權力的途徑或只是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的積極定位。
第一章 引 言 / 001
1.1 譯員在戰(zhàn)爭中的角色和作用 / 006
1.2 忠誠和身份:戰(zhàn)爭中的漢奸譯員 / 010
1.3 戰(zhàn)爭中的譯員培訓 / 013
1.4 戰(zhàn)時譯員研究的布迪厄式方法 / 016
第二章 責任和問責:軍事譯員與國民黨政府 / 027
2.1 譯員與變化的場域 / 030
2.2 戰(zhàn)時國民黨的軍事譯員 / 033
2.3 大學生軍事譯員的個案研究 / 065
2.4 結論 / 078
第三章 政治信仰或現實獲利?為中國共產黨做口譯 / 081
3.1 中俄口譯員 / 086
3.2 場域中的意外利益 / 105
3.3 結論 / 111
第四章 為敵軍做口譯:通敵口譯員與日軍 / 113
4.1 漢奸:通敵口譯員 / 116
4.2 日軍招募中國口譯員 / 120
4.3 口譯員的表現 / 134
4.4 結論 / 147
第五章 兩位口譯員:夏文運與嚴嘉瑞的個案研究 / 149
5.1 夏文運:作為雙重間諜的口譯員 / 153
5.2 嚴嘉瑞:一名訓練有素的國民黨軍事口譯員 / 169
5.3 總結 / 178
第六章 結 論 / 181
附錄:抗日戰(zhàn)爭年表(19311945) / 188
參考文獻 / 190
圖表目錄 / 210
致 謝 /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