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年僅22歲的意大利青年安德烈·卡瓦祖蒂首度來華,次年留學復旦,從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八九十年代,老安以干凈雋永、設身處地的攝影,為我們留存下一個時代的氣氛,這些作品收錄在攝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國》中,成為國民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十代末,老安成為一位獨立影像人,以自己的攝影和錄像介入當代中國戲劇、電影、音樂、文學等領域。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老安出版了他的隨筆集《氣呼呼的小詞典》。作品以詞典的形式編排,96個詞條,記錄了老安大半生的行跡、觀察和思考絕大部分關于中國,一小部分關于意大利。這些詞條形式自由,沒有中心,不事構作,不拘一格,有敘事,有議論,有認真,有笑謔,有毒舌,有熱腸,有同一,有矛盾……詞典形式猶如老安的人生樣式,又像是一部他用文字拍下來的攝影集。
老安的寫作,平實簡練,點到為止,幽默犀利,卻溫厚克制,閃耀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光芒。書末收錄的代后記則堪稱老安對于四十年在華生活經驗的全面回顧。
藝術家盧悅以復古風格的漫畫重新演繹老安文章,腦洞大開,妙趣橫生,與老安的文字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這部幽默、機敏又誠實的作品。
- 老安的寫作,讓中文更有意思老安的攝影,受到陳丹青、余華、劉小東、顧錚、彭磊等人推重;同樣出色的,是他的中文。劉小東評價說,老安的中文好到只用說半句,就把意思與情緒傳遞到位了。老安的文字,平實簡練點到為止,幽默犀利卻溫厚克制。更重要的是,是這些文字背后那顆自由、好奇、總是設身處地的心靈。
- 舉重若輕的中國觀察老安是中國過往40多年巨變的持續(xù)觀察者,但在《氣呼呼的小詞典》中,他卻將這種觀察化入一個個細節(jié)、一件件小事,游刃有余地穿行在文化沖突的罅隙中,寫下一則則關于中國與世界的雋永寓言。
- 率真通透的人性速寫老安筆下最動人的,是對底層小人物的速寫,城鎮(zhèn)化洪流中的乞丐、小偷、快遞員、黑車司機、路邊賣菜的農婦……老安草草幾筆便活靈活現地寫出他們的精神氣兒,寫出他們的人味兒這分洞察不僅來自眼睛,更來自心靈,這些動人的篇章,閃耀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最后的光芒。
- 意大利小鎮(zhèn)文藝青年成長史《氣呼呼的小詞典》也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透過這些碎片式的記述,可以看到老安大半生的行跡: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小鎮(zhèn)的少年決定離家出走,去經歷文學里的人生,最終以挨一頓胖揍告終;因為熱愛攝影和對廣袤中國的一無所知而學習中文,輾轉來到中國拍照,最后在這里結婚生子,定居四十年,并以自己的攝影和錄像,介入當代中國戲劇、電影、音樂、文學等領域……
- 藝術家盧悅以復古風格的漫畫重新演繹老安文章的主題,與文字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這部幽默、機敏又誠實的作品。
- 本書以皮質封面燙金壓印、軟精裝180平攤、64開文庫本形式呈現,便攜易讀。
自 序
國外流行一個說法:在中國待一個月就能寫幾篇文章,待一年可以寫一本書,超過五年就什么也寫不出來了。我也一直在琢磨怎么能跟大家分享這么多年的中國經歷。這四十多年中,我一邊拍照片和視頻,一邊寫隨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有方向沒目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顯露意義。另一個問題是,寫給中國人還是寫給西方人看?既然用中文寫,主要對象應該是國內讀者。問題在于,這么大的時間跨度,中國不斷在變,我也在變,怎么能合理地連接這么多散亂的點點滴滴?首先,必須臨時擺脫自己從小定型的思維方式,換位觀察和分析才會有一些啟發(fā)。不過,我同時還故意保留了最有血肉、發(fā)自肺腑的文字,最典型的片面、不講理的老外的抱怨和吐槽。然后,我偶爾加上了多年后的重新思考,以便找到平衡。
為了整理和組織那么多零散的念頭和小故事,我想到了詞典的形式,或者說現在更流行的關鍵詞的形式。詞條的排列是按拼音順序,如同《新華字典》。像拼圖那樣,隨時可以加詞條。我完全放棄了追求某種整體性,如果有的話,那也是自然形成的,因為每一個詞條畢竟都含有同樣的DNA。
來中國定居的外國人一般要經歷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比較開放的、積極的,雖然生活上有很多不適應,但覺得自己很厲害,能在這兒待著,看到很多老鄉(xiāng)們想不到的東西。差不多一年之后就會有第一次危機,感到什么都不行,不舒服,仍然飄在空中,無法真正融入。如果能再堅持一年的話,就可以首次品嘗比較正常的中國生活的滋味并為之感到自豪。后來是第二次危機,意識到自己沒有明顯的進步,仍然是個異體,無法完全融入。很多人度過不了第二次危機而離開,回國后就是懷念、遺憾、怨恨攪和的情緒,即所謂的中國病。為了回避這么別扭的心態(tài),我就留下來了。
此書最早的標題是小詞典。后來我的作家朋友李靜讀完后給我加上了氣呼呼的四個字,顯然再恰當不過。
2024年10月
老安 [著者]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蒂(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圖片及視頻攝影家,畢業(yè)于威尼斯大學中文系。1981年來華短期進修,次年留學復旦,遂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七十年代涉足攝影,繼而投身視頻影像,創(chuàng)作甚多,涉及藝術社會各個方面。出版有攝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國》。
老安深入參與當代中國文化的進程。他與林兆華、李六乙等戲劇導演合作,以多媒體藝術介入劇場;與寧瀛、郭寶昌、彭磊等合作攝制電影,與徐星等合作拍攝紀錄片,并借庫奈里斯來華舉辦展覽之際,拍攝紀錄片《庫奈里斯在北京》;采訪王小波、韓寒、孫甘露、汪建偉等作家藝術家;與吳蠻合作,以視頻記錄中國當代民間音樂;還創(chuàng)作影像裝置作品,參與當代藝術展覽……
在意大利與中國、中國與世界之間,在從前與未來之間,老安以自己不加修飾的照片、視頻與文字,不斷提問,不斷尋求答案。
盧悅 [繪者]
別號Tinhead、神瓶島主人、宇宙觀主。 畫家、秘本繪師、謄寫版畫研習者、無責任木匠。 現居曼谷 。
序言:看,老安這個人
自序
阿 挨踢與黑愛 奧運
白 被子 病
廁所 長江大橋 腸衣 車庫 城鎮(zhèn)化 吃飯 吃苦 出租車 創(chuàng)世
導航 電影節(jié) 屌絲
法律 服裝 付款
公園 工作 故事 故鄉(xiāng) 觀看 關注 管制 廣告 國籍
孩子 海軍 漢字 好奇 黑車 紅包 紅綠燈 話 環(huán)島 換位 匯款 火鍋
機器 加拿大 建筑 獎狀 降落 交規(guī) 節(jié)日燈
開頭
欄桿 老師 老外 歷史 練習本 旅行證
民族 名字 鳴笛
內外
乞丐 前后 墻
人物
聲速 食物 世界公民 世俗 視覺 水 素質
外語 違章 維持 文學 問路
習慣 相機 小偷 信仰 性 雪
搖滾 移民 音樂 幽閉恐懼癥 元數據
長輩 之間 中國胃 中外婚姻 主題 資本主義 自行車 足球 做
代后記:中國之后是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