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青少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通過教學實踐,研究探討如何通過課程設(shè)置,提升縣域中學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诎堇(Byram)(1997)的跨文化能力框架及我國的實際情況,作者以寧波的一所縣中為例,創(chuàng)建了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設(shè)置,構(gòu)建了我國縣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式。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chǔ)上,通過在閱讀課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開設(shè)世界名著文學鑒賞系列選修課,在課外活動中設(shè)置模擬聯(lián)合國會議等活動,在假期實踐中設(shè)置以國際交流項目為主要內(nèi)容的活動,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與文化知識,包容心與同理心,跨文化溝通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識等四個維度的能力。該研究采用了實踐研究和行動研究相結(jié)合的方法,多方面收集數(shù)據(jù)并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評估。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序言提出發(fā)展同各國的外交關(guān)系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在綜合國力競爭、解決全球性問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國際勝任力的青年人才。
國際勝任力也稱全球勝任力。2017年12月12日,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零點項目共同主持了《PISA全球素養(yǎng)框架:讓我們的青年為一個包容和可持續(xù)的世界做好準備》發(fā)布會,提出全球勝任力的官方定義:青少年能夠分析當?shù)亍⑷蚝涂缥幕膯栴},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行動的能力。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與經(jīng)濟變革,全球許多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qū)都在思考如何培養(yǎng)具有國際勝任力的時代新人,既具備家國情懷,又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yīng)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吨袑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學生應(yīng)該具備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幫助他們學習和理解中外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無疑與培養(yǎng)具有國際勝任力時代新人的目標一脈相承。
我國目前對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較多。然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一種長期行為。由于應(yīng)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和國際理解教育的欠缺,中學生缺少放眼全球的視野和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guān)注,所關(guān)心的問題普遍是與自己的學校和家庭生活相關(guān),開放性、多元性問題的探究分析能力不足,缺少對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假設(shè)情境下進行決策的相關(guān)思考?傊覈壳叭狈︶槍η嗌倌昕缥幕浑H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框架、課程設(shè)置以及成功的典型實踐案例。
本書探討如何通過英語課程設(shè)置提升青少年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凇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拜拉姆(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筆者以寧波的一所縣域高中為例,構(gòu)建我國青少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式,并基于此,設(shè)置了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本書包括五章。第一章是介紹部分,主要闡述研究的背景。對于青少年而言,英語教育是學生接觸不同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文化意識作為核心能力之一,要求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素養(yǎng)。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應(yīng)該培養(yǎng)對全球共同體的理解,了解不同文化并進行比較,同時培養(yǎng)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新課標還要求通過社會、自然、科學等主題將語言和文化組織起來教學,以融合的方式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傮w上,新課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是文獻綜述部分。本章解釋有關(guān)文化、跨文化交際相關(guān)概念,闡述了基于相關(guān)理論構(gòu)建的青少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型。本章首先解釋了文化、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相關(guān)概念。接著回顧了拜拉姆(1997;2021)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理論、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6;2001)的文化差異理論和霍爾(Hall)(1980)的編碼和解碼理論。同時,本章還介紹了中國學者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包括賈玉新(2012)模型、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模型;谝陨侠碚撆c模型以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構(gòu)建了青少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型。該模型是基于拜拉姆(1997;2021)模型的進一步發(fā)展,強調(diào)以青少年為中心,包含四個維度,即語言能力和知識、包容心和同理心、跨文化交際技能和批判性文化意識。
第三章是研究方法部分;诘诙聵(gòu)建的創(chuàng)新模型,筆者設(shè)計了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包括英語課外閱讀、跨文化交際課外活動、遠赴歐洲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采用了實踐者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從不同方面收集數(shù)據(jù),包括學生的作品集、學生的學術(shù)報告、觀察、訪談、學生日記和演講等。
第四章是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通過識別主題分類、敘述觀察結(jié)果和編碼口頭數(shù)據(jù)來整理和分析的數(shù)據(jù)。本章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旨在回答一個子研究問題:
。1) 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
。2)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包容心和同理心?
。3)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溝通技巧?
。4)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性文化意識?
根據(jù)本章提供的數(shù)據(jù),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如下影響。
首先,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考英語成績是中國高中生英語能力較為權(quán)威的評估,從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中可以看到,在該課程體系下,學生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有了很大提升。因該課程體系提供了更新穎的學習方式、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廣闊的學習視野,通過欣賞、實踐與體驗,讓學生有很多接觸不同文化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因此,這種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將學生被動的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膶W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其次,通過以文化意識為導向,學生在跨文化態(tài)度方面發(fā)生了部分轉(zhuǎn)變。一方面是他們愿意接受并理解文化差異,并表現(xiàn)出強烈的同理心并尊重這些差異。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了解不同文化,增加了對自己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另外,通過課外閱讀和學生赴歐洲的互訪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解釋和對比等跨文化溝通技能。此外,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學生為了避免冒犯,會根據(jù)自己在課堂所學的跨文化知識與技能,表現(xiàn)出得體的行為舉止。
最后,學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學生對自身文化和他者的反思增強,會根據(jù)國際公認的規(guī)范做出判斷,他們在課堂上自動譴責歧視和偏見。更重要的是,他們閱讀的文學著作或觀看的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他們的自我意識。
本著作最后一章是討論與總結(jié)。研究表明,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設(shè)置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高考成績,也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設(shè)置拓展了學習渠道,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其次,通過以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課程,學生更愿意接受和理解他者文化,因此更能夠包容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提高了學生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另外,學生在跨文化交流與實踐中,能夠合理使用語言、接受與傳遞信息,并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緩解實際交往中的跨文化沖突,因而提升了跨文化溝通的技能。最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消除一定的偏見、以全球視野來看待文化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他者文化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國文化,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該課程體系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在應(yīng)試體制的影響下,學生參與以文化為導向的課程的空間有限,特別是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另一方面,即使有機會,一些學生也傾向于堅持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不愿意跨越文化的界限,害怕犯社交錯誤,這些都是跨文化教育面臨的明顯挑戰(zhàn)。然而,本書呈現(xiàn)的大量證據(jù)說明即便在這種環(huán)境下,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與老師還是可以創(chuàng)造空間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勝任力時代新人作出貢獻。
張麗莉
寧波財經(jīng)學院
張麗莉,寧波財經(jīng)學院教師,寧波諾丁漢大學博士,獲評寧波市名師。兼有中小學及高校教學經(jīng)歷,涉及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及傳播學等多個領(lǐng)域,在上述領(lǐng)域的交叉教學和研究方面具備豐富經(jīng)驗與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地方學與教育、英語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跨文化傳播等,已多次開設(shè)上述主題的省、市級講座和公開課,有多篇論文發(fā)表于全國核心期刊,由本人主持、執(zhí)筆及參與的省市級課題達20余項。
Chapter 1 Introduction/1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1
1.2 Context/5
1.2.1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5
1.2.2 The Learning Context/6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7
1.4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Its Aim and Research Question/8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1
2.1 Overview/11
2.2 Culture and Language/12
2.2.1 Culture/12
2.2.2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4
2.2.3 Tertiary Socialization/17
2.3 IC, ICC and Related Theories/18
2.3.1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8
2.3.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1
2.3.3 Other Influential Theories/23
2.4 ICC Discussion in China/24
2.4.1 Historical Development/25
2.4.2 Current Models/27
2.4.3 Key Dimensions of ICC Relevant to China/29
2.4.4 An Integrated Model/36
2.5 Operationalisation of the Framework/39
2.6 EFL Curriculum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42
2.6.1 The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42
2.6.2 Stages for Planning an ICC Curriculum/43
2.6.3 A Cultural Awareness-oriented Curriculum/44
2.6.4 Sequence/Order, Integration and Continuity/46
2.7 ICC Assessment/47
2.7.1 Assessment of ICC in China/.47
2.7.2 Assessment Methods of ICC/48
Chapter 3 Methodology/52
3.1 Introduction/52
3.2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52
3.3 Practitioner Research Approach/54
3.3.1 The Definition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55
3.3.2 Action Research/56
3.4 Methods/58
3.4.1 Participants and Setting/58
3.4.2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59
3.5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63
3.5.1 The Overall Teaching Plans/63
3.5.2 The Design of Action Research/69
3.6 Trustworthiness/75
3.7 Ethical Issues/75
Chapter 4 Data Analysis/77
4.1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Knowledge/77
4.1.1 Language Proficiency/78
4.1.2 Cultural Knowledge of Other Cultures and of Ones Own Culture/90
4.1.3 Th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and Knowledge in China: Gaokao and English Contests/94
4.2 Attitudes/99
4.2.1 Openness/100
4.2.2 Empathy/106
4.3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kills/115
4.3.1 Skills of Discovering/115
4.3.2 Skills of Interpreting/118
4.3.3 Skills of Comparing/122
4.3.4 Skills to Mediate/125
4.3.5 Using Skills in Real Communication/127
4.3.6 Conclusion/131
4.4 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131
4.4.1 Critical Reflection on Ones Own Culture and Otherness/133
4.4.2 Making Judgment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ly Valued Norms/136
4.4.3 Awareness of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138
4.4.4 Critical Thinking/142
Chapter 5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150
5.1 Highlights of the Findings/150
5.1.1 The Expans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150
5.1.2 The Cultural Awareness-oriented Curriculum Triggering Students Curiosity and Empathy/152
5.1.3 The Cultural Awareness-oriented Curriculum Helping Students Discover, Interpret, Compare and Deal with the Cultural Conflicts/153
5.1.4 The Cultural Awareness-oriented Curriculum Triggering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Culture of Otherness and Culture of Their Own/154
5.2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157
5.2.1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Leaders/158
5.2.2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Teachers/160
5.2.3 Implication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163
5.3 Immediate Impact/163
5.4 Limitations/164
References/166
后 記/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