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所撰的《漢書》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斷代史,全書共一百卷,包括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傳,載述從西漢開國迄王莽新朝止,二百二十九年間的歷史與人物!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漢代人在史學(xué)上的杰出貢獻,為中國史書中的不朽之作。它的體例雖仿自《史記》,但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要比《史記》完善和豐富,為后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chǔ),成為后代修史者遵奉的范式!稘h書》在文學(xué)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與地位,被譽為文章雄跨百代,受到歷代古文選集的重視和收錄,是后人學(xué)習古文的楷模。本書由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者吳榮曾先生主持,三十余位學(xué)者共同參與注譯。正文以清乾隆武英殿本為底本,北宋景佑本、清末王先謙《補注》本等為校本,除注重原文的?迸c注釋外,書前有導(dǎo)讀,各卷并撰有題解段旨研析等,期能做到普及學(xué)術(shù),雅俗共賞,提供今人閱讀《漢書》理解文義的幫助,并作為相關(guān)研究的參考。
出版說明
由三民書局授權(quán)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漢書全本全注全譯》(三民書局版原書名為《新譯漢書》,系其出版的古籍今注新譯叢書中的一種),在讀者朋友的翹首期盼中,終于與大家見面。本書由吳榮曾、劉華祝等專家學(xué)者精心注譯。三民書局版《新譯漢書》從二〇〇三年開始規(guī)劃出版并撰稿,二〇一一年交稿,再經(jīng)調(diào)整和修改,歷時十年。原書全套十冊,共約四百七十萬字(版面字數(shù)約六百萬字),繁體豎排,分精裝版和平裝版,于二〇一三年出版。
《新譯漢書》出版后,深受海峽兩岸讀者喜愛,好評如潮。時隔十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簡體版并更名為《漢書全本全注全譯》,更便于大陸讀者閱讀。全套十冊,簡體橫排,分精裝版和平裝版。
《漢書全本全注全譯》為三民書局《新譯漢書》的簡體版,由吳榮曾、劉華祝等名家全注全譯,無刪節(jié)。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排版,即全書左頁文言原文,右頁白話譯文,便于對照閱讀;段后有注釋,對文言原文的字詞句作詳盡解釋;每段后加段旨導(dǎo)讀,簡述本段要旨;每卷前有題解,概述本卷主要內(nèi)容;每卷后的研析,則評述本卷所記內(nèi)容的歷史得失,引導(dǎo)讀者學(xué)習和思考。
本書雖經(jīng)精心編校,但限于編者水平,仍難免存在錯漏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家不吝賜教,以使本書修訂完善。
浙江人民出版社
注譯者
吳榮曾,1928年生,江蘇省蘇州市人,1954年畢業(yè)于北大歷史系。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先秦史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錢幣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主要專業(yè)方向是中國古代史中的先秦兩漢史,此外還專注于金石、竹木簡牘及錢幣史的研究。曾獲北北京大學(xué)優(yōu)秀獎,北京市教師優(yōu)秀獎以及教 育 部國家教學(xué)二等獎(集體)。科研方面著重政治史,社會經(jīng)濟史,治學(xué)上則重視地下出土材料和文獻記載的有機結(jié)合,以期獲得對歷史有新的視角和認識。主要著作有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撰寫全部先秦史;此外還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考古文物卷撰寫89個詞條共14萬6千多字、《新譯漢書傳》(主編)、《簡牘與古代史研究》。個人論文集《先秦兩漢史研究》《讀史叢考》。
劉華祝(19502017),1974年1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曾任北京大學(xué)孫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一職。著有《國朝典故》《簡明中國古代文化史辭典》等。專業(yè)特長及研究方向:秦漢史,古漢語,古代文化史,社會史等。漢代皇帝的個案研究,古代文化史,社會史諸問題研究。
第一冊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第二
卷三 高后紀第三
卷四 文帝紀第四
卷五 景帝紀第五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卷七 昭帝紀第七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卷九 元帝紀第九
卷十 成帝紀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第二冊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第三冊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第四冊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第五冊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陳勝 二二四一 項籍
卷三十二 張耳陳余傳第二
張耳 二二九五 陳余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魏豹:田儋 韓王信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韓信 彭越 英布 盧綰 吳芮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荊王劉賈 燕王劉澤 吳王劉濞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楚元王劉交 劉向 劉歆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季布 欒布 田叔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齊悼惠王劉肥 趙隱王劉如意 趙幽王劉友 趙共王劉恢 燕靈王劉建 齊哀王劉襄 城陽景王劉章 濟北王劉興居 齊孝王劉將閭 濟北王劉志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蕭何 曹參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張良 陳平 王陵 周勃 周亞夫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樊噲 酈商 夏侯嬰 灌嬰 傅寬 靳歙 周緤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張蒼 周昌 趙堯 任敖 申屠嘉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酈食其 陸賈 朱建 婁敬 叔孫通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淮南厲王劉長 淮南王劉安 衡山王劉賜 濟北貞王劉勃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蒯通 伍被 江充 息夫躬
第六冊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石奮 衛(wèi)綰 直不疑 周仁 張?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梁孝王劉武 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爰盎 晁錯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張釋之 馮唐 汲黯 鄭當時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賈山 鄒陽 枚乘 枚皋 路溫舒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竇嬰 田蚡 灌夫 韓安國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河間獻王劉德 劉元:劉良 臨江哀王劉閼 臨江閔王劉榮 魯恭王劉余 江都易王劉非劉建 膠西于王劉端 趙敬肅王劉彭祖 中山靖王劉勝 長沙定王劉發(fā) 廣川惠王劉越 劉去 膠東康王劉寄 清河哀王劉乘 常山憲王劉舜 劉勃 劉商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李廣 李陵 蘇建 蘇武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衛(wèi)青 霍去病 李息 公孫敖 李沮 張次公 趙信 趙食其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趙破奴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p>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第七冊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公孫弘 卜式 兒寬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張湯 張安世 張延壽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杜周 杜延年 杜緩 杜欽 杜業(yè)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張騫 李廣利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戾太子劉據(jù) 齊懷王劉閎 燕剌王劉旦 廣陵厲王劉胥 昌邑哀王劉髆 劉賀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嚴助 朱買臣 吾丘壽王 主父偃 徐樂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嚴安 終軍 王襃 賈捐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公孫賀 公孫敬聲 劉屈氂 車千秋 王? 楊敞 楊惲 蔡義 陳萬年 陳咸 鄭弘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楊王孫 胡建 朱云 梅福 云敞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霍光 金日磾 金安上
第八冊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趙充國 辛慶忌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傅介子 ; 鄭吉 甘延壽 陳湯 段會宗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雋不疑 疏廣 疏受 于定國 薛廣德 平當 彭宣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王吉 王駿 王崇 貢禹 龔勝 龔舍 鮑宣 紀逡 唐林 唐尊 郇越 郇相 薛方 郭欽 蔣詡 曹竟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韋賢 韋玄成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魏相 丙吉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眭弘 夏侯始昌 夏侯勝 京房 翼奉 李尋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趙廣漢 尹翁歸 韓延壽 張敞 王尊 王章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蓋寬饒 諸葛豐 劉輔 鄭崇 孫寶 毋將隆 何并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蕭望之 蕭育 蕭咸 蕭由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馮奉世 馮野王 馮逡 馮立 馮參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淮陽憲王劉欽 楚孝王劉囂 東平思王劉宇 中山哀王劉竟 定陶共王劉康 中山孝王劉興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匡衡 張禹 孔光 馬宮
第九冊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翟方進 翟宣 翟義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谷永 杜鄴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王嘉 師丹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丁寬 施讎 孟喜 梁丘賀 京房 費直 高相 伏生 歐陽生 林尊 夏侯勝 周堪 張山拊 孔安國 申公 王式 轅固 后蒼 韓嬰 趙子 毛公 孟卿 胡毋生 嚴彭祖 顏安樂 瑕丘江公 房鳳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文翁 王成 黃霸 朱邑 龔遂 召信臣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郅都 甯成 周陽由 趙禹 義縱 王溫舒 尹齊 楊仆 咸宣 田廣明 田延年 嚴延年 尹賞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范蠡 子贛 白圭 猗頓 烏氏蠃 巴寡婦清 蜀卓氏 程鄭 宛孔氏 丙氏 刁閑 師史 宣曲任氏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朱家 劇孟 郭解 萭章 樓護 陳遵 原涉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鄧通 趙談 韓嫣 李延年 石顯 淳于長 董賢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第十冊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西南夷 南粵 閩粵 朝鮮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婼羌 鄯善國 且末國 小宛國 精絕國 戎盧國 扜彌國 渠勒國 于闐國 皮山國 烏秅國 西夜國 蒲犁國 依耐國 無雷國 難兜國 罽賓國 烏弋山離國 安息國 大月氏國 康居國 大宛國 桃槐國 休循國 捐毒國 莎車國 疏勒國 尉頭國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烏孫國 姑墨國 溫宿國 龜茲國 烏壘 渠犁 尉犁國 危須國 焉耆國 烏貪訾離國 卑陸國 卑陸后國 郁立師國 單桓國 蒲類國 蒲類后國 西且彌國 東且彌國 劫國 狐胡國 山國 車師前國 車師后國 車師都尉國 車師后城長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高祖呂皇后 孝惠張皇后 高祖薄姬 孝文竇皇后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陳皇后 孝武衛(wèi)皇后 孝武李夫人 孝武鉤弋趙婕妤 孝昭上官皇后 衛(wèi)太子史良娣 史皇孫王夫人 孝宣許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孝成許皇后 孝成班婕妤 孝成趙皇后 孝元傅昭儀 定陶丁姬 孝哀傅皇后 孝元馮昭儀 中山衛(wèi)姬 孝平王皇后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后記